衣冠香火:温州南氏家族简史节选(上)

2022-02-08 10:02:29

 前 言 


“衣冠南渡三千里;香火东传八百年”,这是笔者作为裔孙,概括温州南氏历史的联语。

自南宋初年迁徙以来,南氏家族就注重宗谱纂修,记录下家族历史,迄今至少重修十六次,现知最早一次修谱在元朝晚期,现存最早宗谱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山东益友堂刊本《墩头南氏宗谱》。

图片

南家宅院


本系列文以历代南氏宗谱、田野调查、温州府志、乐清县志以及其它文献古籍为依据,按时间顺序,概要叙述南氏家族的迁徙、繁衍、科举、名人、遗迹、文化等方面史实。

除本文外,单独成篇分别为《南仰周:热心公益,道尹赠匾》《南镜秋:女子戏班开创者》《南宗景:矢志中医科学化》《南延宗:发现铀矿的地质学家》等,将依次续上。


南巘yǎn):北宋进士始迁祖 


据清光绪版南氏宗谱记载,温州南氏家族始迁祖为南巘,其上辈失载,据说为西周宣王时大将南仲后裔,另据宗谱载南氏二十二世孙女婿、清乐清贡生郑锡庆《弍难千古碑》“南八霁云公与雷万春将军同死社稷,迄今分享武林庙,称二圣,诚哉圣乎,而神兄弟复以苗裔,为瓯郡社主”,则又传为唐朝名将南霁云后裔。

南巘生卒年不详,享寿63岁,谱名智巘,字文陟,号静斋,世居河南洛阳,登北宋宣和年间进士第,官任江苏徐州签判,全称“签书判官厅公事”,辅助知州知府处理政务,总理诸案文移,通常以京官以上充任。

图片

1928年版《南氏宗谱》里的南巘画像


北宋末年,因金兵侵入中原,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陷落,徽钦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即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称南宋宋高宗。面对天地倾覆,南巘忠心不改,“公贤劳王事,尽瘁斡旋”。

建炎四年(1130),赵构避难至温州,众多北方官宦士族跟随而来,由此陆续迁徙定居,掀起了东晋南渡、唐末动乱之后的温州又一波移民高潮,仅仅宗室子弟就有太宗(赵匡胤)派、太祖(赵匡义)派、魏王(赵匡美)派的三支赵氏徙居乐清,而其他姓氏中则有南氏南巘,“公携家追随,不避艰辛”。

图片
温州老城旧照

当年正月,南巘坐船至温州乐清琯头,苦于官卑、年老、家累,当看见瓯江边的茗屿乡重石村(今属乐清市磐石镇)“山水佳丽”,南朝宋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游览这一带题诗,便悠然心慕,告老归隐该村,被敕封为“卫驾功臣”。


南巘后葬于重石村。2001年,年久埋没的南巘墓重新出土,坐西朝东,扶椅式,青石结构,现为乐清市文保单位。

1999年,为重修南氏宗祠,应家父嘱托,南怀瑾题联寄来“百代渊源,河洛东南留一脉;千秋忠义,神灵海上有孤臣”,捐助2000元港币,上联即指温州南氏是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北方的河洛迁徙到东南的温州,套用成语,可谓“北”辕“南”辙,下联则指五世南增顺、南敬顺两兄弟(见下文)。

图片
图片
南怀瑾先生题联

南巘生二子,长子南星祥,字招奎,无后裔,享年43岁;次子南星瑞,字焕奎,行仁二,享寿73岁。南宋绍兴末年(1162),南星瑞把家从重石再搬到黄华的海滨定居,即瓯江之北,长林之左,岐山之阴,地名墩头,看中此处“山明水秀,俗厚风淳”,因姓以名其里,称为南阳(水北为阳),子孙繁衍,耕读传家,兼从事晒盐业、打鱼业等,住宅连绵扩大,渐成村落,形成墩头村、殿后村,明清属于长安乡六都二图。

图片

南怀瑾殿后故居今貌


大约民国时期,因为是南氏族人住宅区,此地统称为南宅,当代则扩大为四个行政村:殿后村、三宅村、华东村、南盐村。而考察村史,如果南宅是一座南氏“大宅”,面积最小的殿后,却是这座大宅的中堂,因为代表性的人物与古迹大都出于此。


南遇福:白石大会市起源人


孟母三迁,择善而邻;洛阳、磐石、黄华,南氏三迁,从南宅开始,从南宋开始,绵延起八百多年的血脉,一路铿锵把历史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


井虹寺乃千年古刹,据现存最早的乐清县志、明《永乐乐清县志·卷五·寺院》记载,五代十国后梁末帝朱瑱贞明五年(919)赐额为“保安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赐额为政洪院;据清《光绪乐清县志》,北宋元丰七年建有释迦牟尼佛经幢;据清乐清恩贡生、梅溪书院主讲林启亨《乐清新志后议》,南宋时叫接待寺。南宋末年乐清籍参知政事刘黻有诗《登斗山接待寺》“塔影寒流上,渔帆落照间”。


图片

井虹寺照片


因为是南氏先祖重建,又有南氏族人办学,可谓家庙,所以南怀瑾少年时寒暑假两次至此读书自修,“单身只影,静趣盎然。山长生员,皆自不二,无师自通,每独失笑”,1932年写有现存最早的处女作《暑期自修于井虹寺(政洪寺)玉溪书院早归》七绝:“西风黄叶万山秋,四顾苍茫天地悠。狮子岭头迎晓日,彩云飞过海东头。”该寺有楹联“得一日斋粮,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南怀瑾自承终身受其影响。1996年清明时节,他应故乡人士重建井虹寺邀稿,撰写《重建井虹寺记》,并捐款两万美元。


图片

《重建井虹寺记》


六世中有南敬道之子南遇福(1280—1349),字天兴,号古愚,行肃七,“治居地,倾压一乡;掌田庄,遍连数邑”,朝廷缺饷求金,他纳钱万贯,授为元代福建泉州晋江县尉。


南遇福在至正九年三月十八日去世,葬在白石延福寺旁的小田岙山(今乐清白石街道大猫垟工业区内)。当地每年三月原有陈姓后人零星上坟,但他去世之后,每年三月初十左右,南氏子孙备办丰盛祭品,船载肩挑,水程山路,从东海之滨吹吹打打到相距三十余里的墓地,锣鼓喧天举行祭坟典礼,轰动乡野,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图片
图片

南氏白石三月初十祭祖


三月正值清明春耕,村民见其众,趁机拿出农具家具与山货海货交易。年复一年,上坟队伍壮大,商品日杂,外姓人不断加入,各地手工业者闻名赶来,周边乡镇几乎倾家出动,远至上海、福州、宁波的商人也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劲头,跋山涉水而到。扫墓祭祖的,赶集买卖的,探亲访友的,踏青玩乐的,再加上旅游观光的,慢慢形成今天著名的白石“三月初十”大会市,浙南最大的农贸集市。


图片

“三月初十”白石会市


清《道光乐清县志·卷三·街市》就有记载“白石市,在九都,三月初十日市”。据1988年不完全统计,商品成交额近千万元。而1997年的会市,仅仅三天就会集了40多万人。



南昱:“ 龙图再世 ” 明进士


在南巘之后,南氏至明代的十世,出现了第二位进士南昱,十一世、其子南昇则为举人。

南昱(1406—1449),谱名正昱,字时芳,号宜斋。南昱布衣时一心从儒,学识杰出,考取庠生后,至温州府学求学,与乐清同乡、日后的名臣章纶要好,同学还有日后的状元周旋,今市区周宅祠巷的命名由来人。

明宣德五年(1430),何文渊任温州知府,次年得知南昱的学识,选拔他为府吏。虽受知遇之恩,但南昱志向高远,一心攻读儒家圣贤之书,不愿为吏,上书陈述儒与吏的区别,坦白想做庠生,继续参加科举。府学教授、《永乐大典》副总裁潘畿也为他请求。爱才的何文渊却要把南昱留作亲近,主管官府库藏书籍,而工作之余随时授业,可谓入室弟子。

图片

温州古城地图

宣德十年(1435),何文渊升任刑部侍郎,上京赴职。正统六年,南昱进京,被何文渊任为刑部吏,并遵其命参加秋闱,再度冲刺,继章纶正统四年进士后,不负他“鲲程奋跃”的期望,果然名列前茅,高兴的何文渊深深尝到伯乐的成就感,赠以长诗《南昱京荐(有序)》,勉励他以乐清名士南宋王十朋(王状元)、元代李孝光(五峰)为榜样,“再振东瓯作东鲁”。

据《明史·选举志》,正统七年(1442),南昱殿试进士及第。另据河北《清雍正故城县志》、山西《民国芮城县志》,当时有芮城县贡生南昱,正统年间任故城县知县,“后占籍不去,子孙为故城县人”,同代同名,也属趣事。

而从吏入仕,南昱等于突破明太祖朱元璋的禁令,无疑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可谓闻名明清两代学界。

南昱入仕为南京大理寺左寺副,审理公正,判案多达18150条,时比包公、姬昌,被称为“龙图再世,西伯重逢”,笔者曾将南增顺、南敬顺与他的事迹合撰一联曰:“海角英雄冲白浪,草根进士赛青天。”

图片

大理寺现貌

但因过于勤政,积劳成瘁,南昱将升官而仅44岁就英年早逝,留下著作有《宜斋稿》《万金录》《宜斋尺牍》《老莱子行孝辩》。

弘治年间,文征明之父文林任温州知府,读到南昱著作,很推崇,将其列入乐清儒学乡贤祠,受学子祭祀。清代,画家潘鼎、诗人端木国瑚写下诗文纪念之,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在子部儒家类著作里收录了南昱其人其书的介绍。

南昱归葬故里,其墓今为乐清市重点文保单位,位于南宅背靠着的连绵青山(今柳市镇岐头下皋山),墓园造型方正,环境清洁干净,一似他的为人。

图片

南昱墓

据明《弘治温州府志》《万历温州府志》,南宅尚有为南昱立的“恩荣坊”“进士坊”“世美坊”。

清顺治七年(1650),前明湖广布政使南洙源为分巡温处道道员,题写“旨赐文杰”匾,并为南氏宗祠题写“奕叶千秋”,雍正十二年(1734),江南提督南天祥还题写“勉承世德”匾,为此南宅又叫牌楼村,媲美章纶与其后裔的仙溪镇南閤牌楼村。


南大世:千里举报立禁碑


南氏十二世有南困,“字盈之,寿八旬,恩赐冠带荣身”。

明末清初,十三世有南阜,字朝视,号仰山,家庭和睦孝悌,“邑主徐申详,适清皇嗣储,锡以冠带,奖以‘仁寿’二字”。

十五世有南宗任,字恒之,从军后以“天命归清,率众从龙,兵部提授四川建昌镇游府”,游府即游击将军。

十六世有南大增,字国盛,授清忠翊校尉、千总;南大展,名溟深,字国展,清邑庠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十六世南大世为长林盐场灶户,与灶户王有舜等人不远千里,勇敢奔赴京城都察院,举报盐场陋规盘剥百姓,维护盐民的合法权益。次年,乐清知县骞振飞、长林盐场大使杨霖奉浙江巡抚金鋐批示,刻立《严禁官役滥差需索长林场户碑》。

图片

清《光绪乐清县志》

最终,都察院下令:“勒石永禁,如有不肖官役,阳奉阴违,滥差需索,苦累小民,一经访闻或吿发,定行参究。”草民告倒地方官府,为所有盐民出头的南大世等取得了胜利,而且“勒石县门”,成为轰动一时的大事。


南嗣亮:八份大宅,乡饮大宾

 

从十七世开始,因为后裔繁衍,族人渐众,南氏分为三大房,每年“三月初十”轮流主持祭拜六世祖白石南遇福墓。

乾隆年间,二房二十世有南嗣亮(1731—1798),字希明,学名炳烈,号浩轩,监生,热心公益,曾建南氏小宗祠(二房宗祠),内设私塾,延名师课蒙。1762年名登太学,1784年贡入成均,1787年倡议修谱,1790年六旬寿辰,温州府学教授胡腾蛟以其品望隆重,推荐为乡饮大宾,1795年重建南氏大宗宗祠,1797年重修成南氏宗谱,次年去世,受赠迪功郎,乐清知县祝文彬、县学教谕王日华、县学训导项陛勋等亲临吊唁,纷纷哀以挽联。

南嗣亮耕读起家致富,家产甲一方,八个儿子以“奎璧联辉,星斗拱照”八字依次分别起名,并先后建八座大宅,加上其他附属建筑,所有房屋连绵成片,据说总共有999株梁柱,加上在河埠头立起一根悬挂佛灯用于照明的“天灯柱”(埠头因此名曰“天灯埠”),号称“千柱落地”。

南嗣亮“八子”均好读书,均有功名,或文武秀才(南元联、南元星),或太学生(南元璧、南元斗、南元拱、南元照),或贡生(南元奎、南元辉),加上品行好,才能突出,被时人赞许,比作汉魏时期的“荀氏八龙”,家风传延,孙辈也屡多庠生与太学生。

图片

南元照宅第门前清石刻照屏

南元照宅第南侧即为南怀瑾故居,东侧门前现存的一架宽大古朴的清朝花岗岩石刻照屏是乐清市重点文保单位。正面浮雕着狮子衔剑戏绣球图,两旁刻有联语“云开日镜毬生色,水受风梭剑有声”,背面为鲤鱼朝光化龙图,刻有乩笔题的五律:“天遣灵狮下,追球过海东。身翻毛有色,目怒力无穷。声吼千山震,口呼一剑风。举头惊百兽,善化石屏中。”

嘉庆二十四年(1819),南氏又一次修谱,大房二十世南嗣典,字绍虞,号敬轩,太学生,撰写了《南氏家训》十则,载于宗谱,分别为“敦孝悌”“勉读书”“勤务农”“完国课”“节食用”“谨祭享”“睦宗族”“严家教”“肃闺门”“慎交游”。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