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籍文艺家黄燕舞登上《中国戏剧》杂志封面人物
近日,世界温州人文艺家联盟成员、国家一级演员,温州市越剧院书记、院长黄燕舞登上了2023年第7期《中国戏剧》杂志的封面,该期杂志刊登了谭志湘所著的《攀登女子越剧的险峰——黄燕舞印象》一文,讲述了黄燕舞在越剧事业上的成长轨迹和所获成果。谭志湘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名誉会长。
以下为全文内容:
● 温州市越剧院书记、院长,世界温州人文艺家联盟成员、国家一级演员;
● 温州市越剧院第二代徐派传人;
● 曾主演《荆钗记》、《宦门浪子》、《三请樊梨花》、《蛟龙扇》、《孟丽君》、《温州女人》、《大唐骊歌》、《凤冠泪》、《风乍起》、《霞光》等剧目;
● 曾荣获首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十佳新秀”、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
我与黄燕舞认识较早,大概是21世纪初的事。她的老师、我的好朋友汤丽芳郑重地把她介绍给我。我还陪她们拜访了我的老师郭汉城先生。那次我们三代人谈了《荆钗记》,谈了徐(玉兰)派艺术。汉城老师很是赞赏汤丽芳收徒传艺这件事,老师认为汤丽芳是为戏曲、为温州市越剧院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汉城老师用慈祥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女孩儿黄燕舞,充满希望,口中念念:“好!好!温越的徐派可以传承下去了……”之所以称“温越的徐派”,是因为这师徒俩都还没正式入室徐门,还未曾见到徐玉兰这位她们心中的“真佛”。
燕舞给我最初的印象是皮肤白皙,眉清目秀,典型的江南女子,举止落落大方,既不张扬,也不羞怯,似乎与一般江南女孩儿又有些不一样。演越剧小生?可以,但不是最佳,她还是纤细了一些,文气重了一些。苏杭多美女,江南女子总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燕舞似乎也不例外。
我看燕舞的戏不多,其中《大唐骊歌》进京演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饰演男主角薛绍。燕舞运用徐派唱腔,把人物的尴尬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退亦难,进亦难。欲爱的,不能爱;不爱的,又不能伤,也不忍心伤。燕舞表演细腻,扣人心弦,特别是最后在挣扎中的“爆发”,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徐派唱腔的优势,通过酣畅淋漓、激越悲愤的大段抒情,把全剧推向高潮。徐派难唱,要求音域宽阔,高处,穿云裂雾;低处,婉转迂回,特别是徐派的高腔,非但高且花,给人“花腔男高音”的感觉。没有一条能高能低,耐得住疲劳的好嗓子,难以唱徐派。于是我撺掇她改唱徐派,她直言相告:“不是谁都能唱徐派的,我唱一段可以,唱一出大戏,嗓子拿不下来!本钱不够。再说,还有一个舞台生命问题,我怕唱徐派要早早告别舞台喽!”噢,其中的奥妙,只有行内人明白,她们有深切的体会。

黄燕舞在《大唐骊歌》中饰薛绍
其实,燕舞的嗓音条件并不是特别好,唱徐派的本钱并不是很充足,可她偏偏喜欢徐派,喜欢徐派唱腔高亢激越、漓淋酣畅的气势。想拜徐玉兰为师?对于小小的黄燕舞来说,比登天还难。虽说徐玉兰高不可攀,但唱徐派的汤丽芳老师就近在咫尺。汤丽芳是温州越剧团的当家小生,温州观众认可的徐派小生,但她并没有真正拜在徐玉兰老师门下,她的徐派靠的是“追星”、偷学而来。听录音、看录像、找相关的书籍报刊阅读,硬生生地模仿,一招一式地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愣是把自己变成了像模像样的徐派小生。燕舞也是有股子闯劲的,她把自己的想法对汤丽芳老师说了,汤老师异常高兴,没费什么周折,拜师的事就办成了。从此这对师徒就一起“追星”,一同观摩,一块儿琢磨徐派艺术,真是亦师亦友,情深义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仿佛是燕舞师徒的虔诚感动了上苍。2013年,她们拜师徐玉兰的愿望居然得以实现。时年92岁的徐玉兰老师,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温州越剧团两代人“自学徐派”的故事,很是惊诧,于是徐玉兰老师找来她们的演出资料,看后,欣然同意收她们为徒。温越汤丽芳、黄燕舞,还有黄燕舞的学生潘婉婉同时拜在徐玉兰门下,汤丽芳、黄燕舞、潘婉婉从徐门“私淑弟子”变成了“关门弟子”,可算是梨园一段佳话。

黄燕舞与恩师徐玉兰
让燕舞特别感动的是徐玉兰老师以92岁高龄,对3个关门弟子的悉心教诲,其中有教授,有指导,有点拨……燕舞感受最深的是老师对她这样年轻的、没有什么大名气、活跃在基层的演员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老师发现燕舞是个懂事的女孩儿,有灵性,有悟性,就是胆子小了点,冲劲不足,于是老师鼓励她,帮助她克服缺点。老师说:“不要怕这怕那,大胆唱。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解深浅之别,但有技术技巧掌握熟练程度的区别。技术技巧需要练,不但要掌握,还要熟练,只有熟练了,才能得心应手,演出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情感,体现你对人物的理解……”
在技术技巧方面,老师点拨燕舞:“注意小腔、花腔、高腔。”
让燕舞终生受益的是徐玉兰老师一再告诫她:“不要一招一式地模仿我,要琢磨,不要惟妙惟肖……要寻找韵味,追求韵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燕舞更懂得了这些话的分量,她视为“字字珠玑”“金玉良言”,难忘老师的白发,难忘老师年高体弱的身躯,难忘老师疾病缠身踽踽而行的背影……她常常想:“师恩难忘,师恩难以报答,唯有好好演戏,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不辜负越剧……”
2021年再次重排《荆钗记》,燕舞又一次投入王十朋的创作之中。她牢牢记住徐玉兰老师的话:“要琢磨,不要惟妙惟肖,追求韵味,不要模仿……”
燕舞是聪明的,她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也善于解决问题。她早已感觉自己的嗓子不那么够用,常常成为演出中的心理负担,影响创作。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一先天的自然条件问题?不是逃避,也不是听之任之,更不能死扛。

黄燕舞在《荆钗记》中饰王十朋
燕舞有个诨名——“阿牛”,小伙伴又常常喊她“牛姐”,一个“牛”字道出了她的“牛脾气”,道出了温文尔雅掩盖下的倔强。就是凭着一股“牛”劲,她四处打听解决嗓音条件的办法,寻求良方,锲而不舍。她还利用业余时间读函授班。最终,在中国音乐学院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反反复复琢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烦恼,沮丧,寻觅,她终于寻到了最好的、属于自己的发声部位,气息调节,声音运用……攻克了难关,打开了嗓子。这使燕舞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在《荆钗记·见娘》一场戏中,王十朋有一大唱段,20多个唱句,火候若把握不好,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有絮絮叨叨之感。燕舞的演唱却能紧紧地抓住观众,唱得让人悲伤,让人心痛,让人落泪……缘何?在于她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嗓子给力,高腔低调,自由驰骋,没有负担,完全与人物融为一体。
戏曲演唱的最高境界是有技术技巧在其中,但又无技术技巧之痕迹,运用技术技巧服务于人物塑造,服务于情感表达,而又浑然天成,不着痕迹。燕舞处理这段唱腔颇费心思,哪里强,哪里弱,哪里放,哪里收,哪里用高腔,哪里运用小腔,哪里的拖腔要有哪些变化……以人物情感变化为依据,掌握由“大悲”进入“思”“悔”“痛”“伤”……从情感,乃至思维的变化带来演唱微妙的变化,起于大悲大痛,转在痛定思痛,结束于“自悔自赎”,即使是断了王家烟火,也不负“荆钗之盟”。
王十朋的这段“哭诉”,让我想起了徐派经典唱段“宝玉哭灵”,虽然都有淋漓酣畅之感,却有诸多不同之处。王十朋的“哭诉”是王十朋发出来的声音,没有素白凄冷灵堂宝玉的悲愤,有的是王十朋见娘的情境,有的是儒雅至诚的穷秀才,有的是贫贱之交结下的“荆钗之盟”。燕舞学习流派,继承流派,发展流派,也够得上是“活学活用”了,她展现的是王十朋的悲痛,与贾宝玉大相径庭,使具有穿透力的徐派唱腔和魅力无穷的徐派艺术在这一寒门子弟的身上同样得到体现,多了些纯厚质朴,少了些华彩飘逸。
如果说加工《荆钗记》是继承发扬温越的优良传统,那么2021年投排《西厢记》则是对越剧经典的一次致敬,是对徐派艺术的一次再学习。温越以上海越剧院袁雪芬、徐玉兰的演出本为蓝本,根据本团实际情况小做改动。我们看到了燕舞饰演的张生,一个与王十朋迥然有别的又一文化人。

黄燕舞在《西厢记》中饰张珙
燕舞的张生有徐玉兰老师的潇洒风流,一举手,一投足,一把扇子在她的手中开开合合,都是那么漂亮。燕舞没有刻意添加什么,表演与唱段基本是学习,继承徐玉兰老师的表演艺术,但我分明感到在这一个张生的身上,既有西洛才子的才情、痴情,特别是他的那股傻劲儿,是一个情商、智商都具备的“傻角”,又别有一种现代的美感在其中。燕舞只是告诉我,她把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用于分寸的细微变化之中。这大概就是雕刻好每一个细节,让细节决定整体吧!
燕舞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古代男儿形象,虽然靓丽,亦文亦武,各美其美,但她的王十朋、张生、薛绍等角色并没有真正征服我。真正让我激动不已、从心底为黄燕舞拍手叫好的是她在现代戏《风乍起》中塑造的现代企业家周方平。何以?越剧演现代戏,大抵是男女同台,没有男演员也要借一个,女子越剧的女小生失去了用武之地,仿佛越剧现代戏就一定要男演员演男人。越剧史上出现过女小生饰演现代戏中男人的尝试,成功的不多,即使是创作力很强的名演员,也难免遭遇“滑铁卢”。温州越剧史上就出现了一位在《啼笑因缘》中扮演樊家树的女演员王凤鸣,颇受好评。这成了女演员饰演非古装人物成功的个例。

黄燕舞在《风乍起》中饰周方平
《风乍起》与《啼笑因缘》《祥林嫂》一类的戏有很大的不同,难就难在这是一出反映当代生活的越剧,与樊家树、贺老六等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黄燕舞要饰演的是一位21世纪新型企业家,一位与新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要打国际官司,要做专利维权的非同一般的企业家,同时,他也是一个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的普通男人。当代人演当代题材戏曲,缺少时间沉淀,本来就难度大。温州市越剧院居然没有外请男性越剧演员饰演这一角色,于是,担子就落在了黄燕舞的肩上。
让我惊异的是,黄燕舞在舞台上居然变成了剧中人周方平,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洒脱英俊,不动声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颇有城府,又是一副玩世不恭,百事不操心,乐享清闲的现代逍遥男,一个有个性、非同一般的21世纪企业家。演员一头男式短发,有些时髦,又不乏老派绅士的优雅,西装西裤,格子衬衫,男士皮鞋……都显示着人物的身份,很有些不俗。周方平悠闲地做着茶道,熟练地品茶,那烫杯、洗茶、冲泡、闻香、饮茶的动作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戏曲的美感,优雅从容,自如洒脱,现代成功人士的风采、时尚尽在其中。此时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人物的外在状态,他还时不时地关心一下女儿的学业,耍一耍父亲的威风,这些表演看似漫不经意,却泄露了心底的秘密,表面的淡定悠闲也好,显示一下一家之主的威严也好,不过是人物内心并不平静的掩饰而已。燕舞的表演前后不同,形成对比,前面是慢节奏、生活化的表演,后面与妻子的矛盾则是夸张的、放大尺度的表演,虽然也很生活,但表演分寸、表演节奏不同。特别要指出的是演员的一切表演是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内心节奏与外部形态有时是矛盾的,有时又是一致的,有时表现的是刻意掩饰,有时则是下意识地流露,观众可感可知可意会,并随之入戏。表演使人物变得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可爱可信,戏也随之变得情趣盎然,好看起来。表演揭示的矛盾、产生的悬念是理想的剧场效果。
女子越剧把一个现代企业家树立在舞台上绝不是一件易事,首先要过的一关就是外在的“形”。燕舞实实舍不得她那一头长发,却要痛下决心自己动手剪去长发,好笑的是第一剪子下去,只剪了长发的一半,她实在不忍心再剪第二刀了,最后都交给了造型师,闭上眼睛,且由它去吧!
在日常生活中,燕舞告别了喜欢的长裙短裙,一身男装,一举一动以男性示人,往日那个舞台上的古典男儿不见了,舞台下的女子黄燕舞也不见了。在生活中,燕舞细细观察周围的男人,特别是企业家、成功人士,继而进行模仿,化作自己的生活动作,先做到举手投足有点像男人,继而是像那么回事,再进入自然,最后抵达的是“随心所欲”,摆脱刻意模仿。在进入艺术创作时,她要求自己能够做到信手拈来,一切为我所用,不管是思索还是愁闷,抑或是喜怒嬉笑,她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寻觅那个独一无二的属于周方平的做派,一位生活在今天的男人、当代企业家。燕舞从生活出发,积累创作素材,进入创作境界,避免外在的形体动作成为表演的羁绊,在舞台上获得了最大的创作自由。
周方平是一个逆转式人物,从不想与美国的雷伏克集团打国际官司到最终与妻子共同赴美,并肩战斗。表面看这是一条行动线,其实更是一条心理变化线。燕舞以她外在的表演,揭示人物深藏于心底的痛苦,让观众理解、同情、赞佩……从而赢得观众。
周方平似乎是个懦弱惧内、无所作为的男人。戏剧安排了他向妻子认错,赔礼道歉,哄妻子开心,苦口婆心地劝说妻子等情节,但燕舞演得并不窝囊,她演出了人物的通透,看透世事,看透商场,与世无争,寡淡脱俗,对妻子的忍让,对女儿的求助,对母亲的瞒哄……反而使人物别有一股烟火气息,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儿”的耍赖。经过层层铺垫,最后说出8年前一场输掉的官司,造成公司倒闭、父亲含恨而死的惨剧。燕舞特别看重这场袒露内心之痛的戏,因为那是戏胆,是人物的行动依据,是周方平人生最大的痛、悔、愧、恨。在此之前,对妻子的示弱,都得到了合理解释。叙述父亲要放弃打官司的一段戏,成了她表演的一个激情爆发点。燕舞演出了年少气盛的周方平,一时冲动,指责父亲,大喊大叫:“我敬佩、崇敬、敬仰的父亲哪里去了?不能放弃!就是被雷伏克打死,也不能被雷伏克吓死!”此刻燕舞的表演完全放开,像是打开闸门的洪水,一泻千里,奔涌向前。大张大合,大冲动,大激情,大爆发,大宣泄……与劝妻子的温情戏形成对比。即使是激情戏,燕舞的表演也是有控制,有层次,有设计,有分寸拿捏,经历了一个由缓到急,由轻到重,由柔到刚,层层铺垫,层层递进,步步蓄势,直逼情感高潮的过程。观众理解了人物,并产生淋漓酣畅之感,为之动情。
燕舞在整出戏的表演追求的是生活质感,朴素诚挚,没有刻意的夸张,没有声嘶力竭,大喊大叫,没有硬装企业家的腔调做派,没有生吞活剥勉强地运用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她始终生活在人物的规定情境之中,生活在人物的情感之中。反“霸凌”是燕舞表演的又一个亮点,她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和声嘶力竭的大声呼喊表现人物难以抑制的愤怒,反“霸凌”因此成了人物的高光时刻。艺术感染力、艺术张力也就蕴含其中了。
黄燕舞塑造了一位中华民族英雄、一位没有光环的民族英雄,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骨气、大气、正气。从《风乍起》中对周方平的创作,我们看到的是黄燕舞羸弱身体内蕴含的能量,她敢打敢拼,她不惧怕失败,她拒绝平庸!燕舞的创作处于一种最宝贵的昂扬奋争的状态,她成功了。我的一个朋友看戏后对我说:“这个男孩子有艺术潜力,他能走得很远。”我暗暗发笑,他真的没有发现舞台上的“男孩子”是“女扮男装”。燕舞的表演骗过了许多人的眼睛,即使明明知道她是女人,舞台上那一刻,他们也忘了黄燕舞是女人,情不自禁地喊一嗓子:“舞哥,你真棒!”
其实,我更看重燕舞获得成功的历程,这是最大的成功,超越了一出戏,一个人物。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从生活上升到艺术,其中包括寻找、选择、提炼、加工、升华,先是寻找形似,继而追求神韵,达到形与神合一。
我又想起燕舞追求形似的一个笑话。当燕舞发现女人的“小蛮腰”与男人的“膀阔腰圆”距离太大,影响外在形象时,她就去增肥,没想到的是,该增肥的地方肥了起来,不该增肥的地方也跟着肥了起来,这迫使她在人物的神韵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揣摩人物的精、气、神,强化人物的内在气质,这就是她的人物塑造由表及里,由外在的“形”到内在的“神”的追求,最终抵达神形兼备的高度,人物的风貌韵致也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让观众承认这个清瘦文质、聪颖睿智、内心强大的男人就是当代那个敢于走上法庭,为维权打官司的当代企业家。
黄燕舞通过《风乍起》的创作收获多多,她找到了艺术创作的路径,没有王十朋、张生等越剧舞台上的经典人物打底,没有徐派艺术为依托,就不会有21世纪越剧舞台上的周方平,由此,燕舞感悟到了艺术的真谛,领略到了创作的奥秘,这对她今后的艺术创作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她的创作实践经过梳理总结可上升到戏曲表演理论的高度,具有普遍意义。这是一份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它属于黄燕舞的舞台实践,更属于中国戏曲艺术。
《风乍起》开启了越剧女小生在现代戏创作中,女演男的“成功之门”。
继《风乍起》之后,温州市越剧院于2022年创作了《霞光》,又一出现代戏,一出红色越剧,塑造了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老一辈革命家李得钊,一位从温州永嘉县走出来的共产党员。

越剧《霞光》海报
黄燕舞这次饰演主角李得钊。对黄燕舞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创作难题。燕舞演出了身为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又是以教师身份作为掩护的李得钊的风采,观众看到了一个既有革命者的风骨气韵,又有知识分子文质儒雅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她演出了革命者的正义与大义。燕舞以浑厚的声音,深情朗诵李得钊创作的诗篇《灯蛾》,不是越剧念白,但有越剧的韵味,以新诗朗诵表达革命者的激情,燕舞用浑厚的声音扣动观众的心弦,表达的是“诗如其人”,或者说是一个共产党员“以诗明志”发出的铮铮誓言,“愿为光明而献吾身……”

黄燕舞在《霞光》中饰李得钊
燕舞用俄语高唱《马赛曲》,“为真理与友爱的太阳,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用鲜血换来幸福”。她以沉稳、充满力量的歌声,表达了一个革命者的理想。
燕舞戴着手铐脚镣艰难行走,舞动枷锁斥责敌人的表演,让你感受到既是生活,又有戏曲舞蹈的韵律美。
黄燕舞再一次挑战自我,从当代企业家转换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塑造了一位穿越黑暗,为人间迎来霞光的英雄。
黄燕舞敢于攀高峰、险峰,是因为在她的身边有一群小伙伴,她的支持者。燕舞担任业务副团长时戏曲正处于艰难时期,面对改革的大潮,小姐妹彷徨、慌乱、不知所措……燕舞想,剧团演员什么时候都得给老百姓演戏,这就是“为人民服务”,于是她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排新戏。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排戏,人心就安定了,谁也不会想到,当时在外人眼里已是一副“烂摊子”的温越,居然能把大家聚拢在一起,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排了一出能走到北京演出的大戏——《大唐骊歌》。
燕舞是演员,15岁的她进入浙江艺术学校学习越剧,摸、爬、滚、打,练功,吊嗓子,学戏,实习演出……付出多多,也收获多多,乐趣多多,久而久之,从心底生出的是爱,她离不开越剧了,为了演戏可以付出,甚至做出某种牺牲。越剧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燕舞知道,这就是戏曲人的本心。本心即初心,她的伙伴和她一样,初心难忘,初心难改,她们是一路人。
作为温州市越剧院的领军人,黄燕舞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她知道每个演员都希望自己的表演要有所突破,排《风乍起》时,整台戏只有燕舞一个人是女扮男装,创作的过程虽然艰难,但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她享受到了自我突破的喜悦,享受到剪去长发,以男儿之态出现,那种怪怪的又是新鲜的感觉。于是在排《霞光》时,已是团长的燕舞产生了不外借一个男演员,全部由温越女演员演现代戏中男性的想法。燕舞的想法深得人心,似乎不必开什么动员会,做什么思想工作,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群女人齐刷刷地上了阵,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燕舞把自己的创作经验、创作方法、创作体会,包括自己所走过的弯路告诉大家,在自己进行创作人物的同时,尽可能关心每一个人,帮助每一个人进行角色的创作。于是我们看到,从主角李得钊到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革命者陈医生,从叛徒赵忠良到特务头子许恩增,国民党特务队队长,乃至车夫、报童、众特务、男性群众……所有男性角色,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反面人物,无一不是由温州越剧团的女演员扮演。一群女人在越剧现代戏舞台上叱咤风云。

黄燕舞(右)在《霞光》中饰李得钊
如果说在《风乍起》中黄燕舞饰演周方平是一次创作尝试,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经验,《霞光》的创作则是铺开来进行全面试验。黄燕舞的“野心”挺大,她想攻克女子越剧演出现代戏之难点,扩大女子越剧的表演题材和表现力,从擅长演出的古代题材中走出来,在保持女子越剧特色的同时,再为它增添一抹亮色。燕舞以为这是时代对女子越剧提出的挑战,虽然难度大,但总得有人试一试。燕舞做了一回“先行者”“开路人”。
我看了《风乍起》之后,曾多次向燕舞提出修改建议,我以为这出戏应该以燕舞饰演的周方平为第一主角,燕舞总是不置可否。我渐渐明白了,此戏创作伊始燕舞就把自己定位于绿叶,以周方平的妻子、女主角林雪梅为第一主角。扮演女主角的林梦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傅派青年演员,燕舞明白,优秀的青年演员需要实践的机会,她更理解,唱主角是每一位有实力的演员的需求,将心比心,谁愿意轻易丢掉好不容易得到的第一主角呢?燕舞的理解难能可贵,她真是用心良苦,让人感动。但我还是为《风乍起》遗憾。
什么是德艺双馨?黄燕舞以她的行动诠释着“德艺双馨”,我看重她的表演,更看重她的团队精神,看重她对每一个合作者的理解,尊重,爱惜,她能做红花,也甘当绿叶。小小的一方舞台,有主角,有配角,有群众演员……才能演绎人生百态,观众才能有戏可看。当她作为红花在舞台绽放时,她追求的不是“一枝独秀”,她最怕的是“一花开后百花杀”,因为戏曲是群体艺术,没有大家的努力、共同的追求、彼此的付出,就不会有戏曲演出,观众就不会有好戏可看。因此我们看到了温州越剧年青一代的成长,邵梦岚、苏梦海、周莉,等等。
黄燕舞至今仍像刚刚走入社会的少年一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攀登女子越剧的“险峰”,寻觅越剧的无限风光!黄燕舞是有天赋,有灵气,肯吃苦的好演员,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理想、追求、境界、高度、抱负与担当……越剧需要黄燕舞!观众需要黄燕舞!努力!再努力!莫负时代!莫负戏曲!莫负初心!莫负才华!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编辑:余绵绵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