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延续稳增长基调 2024年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3-12-18 19:01:00

“以进促稳”相比“稳中求进”侧重进,释放更积极引导预期的信号,“先立后破”最早在“双碳”背景下提出,当前或适用房地产、地方债管理等;财政和货币政策、防风险等表述与此前一致,更多政策细节有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披露

news

原图12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延续往年经济工作的“稳中求进”基调,新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同时重申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每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观察来年经济政策的窗口之一。12月8日的政治局会议延续往年经济工作的“稳中求进”基调,新提出“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同时重申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会议认为,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与往年12月政治局会议相同,本次政治局会议通稿分析经济形势、部署来年经济工作的篇幅较为简短,更多政策细节有待即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披露。不过,本次会议仍有不少新表述,在政策基调上,首次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放在一起,并要求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指出,2022年底、2023年4月、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均为稳中求进或稳字当头,本次会议强调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似乎展示出希望更积极引导预期的意味。在政策语义下,稳和进是辩证关系。“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是一直延续的政策表述;其余的表述中,“稳字当头”“以稳求进”侧重稳;“以进促稳”“以进固稳”则侧重进。

  “先立后破”表述曾在“双碳”背景下提出,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郭磊认为,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应是指发展中解决问题,要在稳住总量、确保增量的前提下,再推进结构改革和存量调整,地方债、房地产问题都适用于这一原则。

  与以往多次强调宏观政策协同一致,本次政治局会议要求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新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称,近年来部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舆论倒逼、政府被动响应”的特征,2024年有必要提前与市场充分、有效沟通,及时、有力、有效地回应舆论关切。避免让市场等待政策,让政策走在市场预期前面,超出市场预期,如此才能打破低迷的市场情绪,调动起微观主体的积极性。

  具体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本次会议表述与此前基本一致,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相比货币政策,市场更多寄望财政发力。

  郭磊认为,财政政策近年常用的词是“加力提效”,本次会议表述仍在此框架内。在2023年已经通过四季度增发国债提升赤字率的背景下,强调2024年适度加力,应是相对积极的信号;不过“适度”二字意味着政策会保持连续性,不会过度扩张。罗志恒同样认为,此次财政政策表述意味着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来实施,不搞大水漫灌,积极的财政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风险,让财政更可持续。

  在2023年实现5%左右增长目标无虞后,目前市场对2024年经济增速目标的预期多在5%左右的较高水平,本次政治局会议定调巩固这一判断。对于财政政策,市场共识是增加赤字,更多由中央加杠杆,预算赤字率提高至3%以上,但对赤字率是否突破3.5%、地方专项债规模是否继续增加仍有分歧。

  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修复的掣肘之一。本次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相比以往“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表述,新提出“形成消费和投资的良性促进”。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后续应会更为强调投资和消费的转化,包括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如文旅基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投资更多向民生领域倾向,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应属此范畴;在扩投资、促消费中带动更多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实现正循环。

  防风险方面,本次政治局会议通稿只是重申“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未提及具体领域。从近年决策层表述看,防风险重点领域应为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银行,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此均有部署。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对防风险有更多关注,包括一揽子化债如何推进、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继续做好“保交楼”、保障房企合理融资需求的同时,如何提振购房信心和需求、加快“三大工程”建设等。


来源:财新网

编辑:陈愉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