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河 | 温州当代文化名人名家

2020-05-28 10:22:14

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使他将多元化国际视野化为文字创作的激情澎湃,书写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故事”。由涕泪飘零到嬉笑怒骂,从风花雪月到饮食男女,《甲骨时光》《义乌之囚》《红与黑》《沙捞越战事》这些作品构筑起了一个个恢宏、饱满、丰盈的美学中国形象,捧走首届“郁达夫小说奖”。



陈河出身军营,小时候在机关大院里生活,里面住的很多邻居都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高中时爱打篮球的陈河长成了高个子。那时没有考大学的机会,想要一个好职业当兵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部队大院的孩子都很喜欢读书,大家互相借书看,陈河的父亲在地委工作,因为文革原因地委图书馆的书要被烧掉,父亲觉得可惜便偷偷带了一大包回家,因此年幼的陈河很早就有机会接触到俄国文学以及世界名著。


在部队里受嘉奖


在部队的四年他在省军区篮球队打了几年篮球,那时候四人帮已经粉碎,中国大地到处洋溢着文艺的春天,陈河开始产生写作的冲动。退伍回到温州后,他进入了长运公司干行政工作。他开始写作,领导也发现了他这方面的才华,很快安排他做党委秘书工作。之后他一直担任长运公司中层干部。


在浙江省军区篮球队,左边第四为陈河


1987年陈河和温州文学界人士开始往来,也发表了很多作品,并当选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会长。当时的陈河已经有几篇不错的小说产出,但他在长运公司一直担任要职,精力无法集中,由此中断写作。


在梅里雪山看日出


陈河在长运公司工作了十几年,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能力相当肯定,他也算是平步青云,但他并不喜欢一成不变,他希望找到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生活。刚好他的妻舅在东欧阿尔巴尼亚,陈河对这个地方特别感兴趣,文革期间这个国家号称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小时候就经常看阿尔巴尼亚的电影的陈河觉得很亲切,在征得妻子同意后,1994年的5月他离开单位下海闯荡。陈河坦陈当时心里有很大压力,但对于他来说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在秘鲁马丘比丘古城遗迹


决定保留党籍下海经商的陈河,并未想过这一切是为了今天的写作积累更多的见闻和素材,当时只是想到远方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闯闯看,于是陈河踏上了飞往阿尔巴尼亚的飞机。当时的阿尔巴尼亚比中国落后很多,人口300万。陈河从香港飞到罗马,再换一个小飞机到了阿尔巴尼亚。从飞机上往下看这个城市,是光秃秃的一片,飞机场如同乡村的公共汽车站,警察会敲竹杠,盖好的红砖房子钢筋外露,尽管落后,但陈河喜欢这个地方,人们脸上洋溢着的欢乐,吃完晚饭居民们上街散步,漂亮的姑娘还有随处可见的咖啡馆。他和妻舅在阿尔巴尼亚做药品生意,干得红红火火。 


陈河对药品一窍不通,刚到阿尔巴尼亚人生地不熟,接触到的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着实费了不少功夫学习药典,恶补药品知识以及法律法规。通过努力经营药品生意,陈河也算在阿尔巴尼亚安定了下来,虽然关于进口的药品阿方需要他们出具大量的文件、说明、证书……这些问题在后来也都一一得到了解决,总体来说比起在国内的两亩三分地,下海经商的收入比拿工资时是要高出不少。


陈河签名


陈河刚到阿尔巴尼亚时发了一个货柜的青霉素,可是当时药品的说明全是中文,要给几十万瓶青霉素重新贴上英文说明的不干胶把他们难倒了,好在他们的房东发动了当地很多人来帮工,每一箱只收取8块钱的人民币。因为经济落后工作机会不多,来赚取这微薄收入的人群中不乏曾经的驻外大使和画家等有身份的人。之后,他们又拿到了一笔价值20万美金的订单,但这笔订单要求很高,必须赶在阿尔巴尼亚新政出来以前,几十吨的药品加班加点地赶制,再空运到瑞士通过卡车送来,当局腐败,一路吃拿卡扣。好在这笔订单最终为他们赚取了第一桶金10万美金的利润。



决定结束生意移民去加拿大的时候,陈河遇到了人生中最惊险的一次生死考验。当时阿尔巴尼亚正在动乱,反对党和执政党在交替最严重的时候将他们最大的军火库打开。中国安排了撤侨,但陈河因为大量药品的囤积,回国损失太大决定暂时留守。某一天有位年轻人和他联系买药,因为心急将手中的药品脱手,结果遭到了这个年轻人和一群手握冲锋枪同伙的绑架抢劫,当时陈河被匪徒整整关了5天,好在阿尔巴尼亚非常落后,陈河没有带手机,匪徒只能通过公用电话联系,很快就被埋伏好的警察捉获。陈河事后感慨自己的好运气,事发半月前阿尔巴尼亚还在动乱,警察无力管事。再加上当时阿尔巴尼亚一位外交部长刚好要启程去中国访问,在这个节骨眼上,阿尔巴尼亚投入了全国最好的警力去寻找这帮匪徒。


事后当地电视台报道了这起绑架事件,陈河翻译的两个儿子用半年时间策划了这次绑架事件,并准备拿到钱后撕票。5天120个小时在黑暗中度过的陈河死里逃生,2011年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华人世界》还对这起绑架进行了报道。 


这九死一生的绑架事件彻底改变了陈河,他第一次意识到在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心里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如果我能活着出去,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他明白文学还在他的心中,死到临头了居然还想到写作,可见写作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在绑架的山洞里,有一天他好像有一点青草的味道,好像听到小鸟的叫声,他感到自己离那些生命不远,那里就是自由的地方。后来,他把这段生死过程写在《被绑架者说》里,以及《红白黑》里主人公谢青在发罗拉被绑架时的情景也与那段经历及其相似。 


陈河作品


陈河总算是有惊无险离开了阿尔巴尼亚,在加拿大安顿了下来。加拿大有很多中文报纸,重新回到熟悉的语言环境,陈河写作的念头突然回来了。在加拿大的第一篇作品便是关于当年被绑架的故事,全稿近五六万字,当年温州作协主席陈绍国将他的这篇小说交给北京《当代杂志》,很快就被发表,在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此以后,他的作品在包括《人民文学》等很多杂志上发表。 


在加拿大多伦多家门口


在胡志明墓前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陈河虽然也写过一些文字但都没有特别满意,在离开祖国下海经商之后,他的眼界和经历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与其说他是下海经商,不如说他是在为他日后的写作生涯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


陈河至今已经出版了十几本书,几乎是以每年一本的创作速度发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中短篇,都是发表在中国最好的文学杂志上,几乎每一篇的影响力都非常大。2009年陈河写了一篇叫做《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的头条,还获得了当年的郁达夫小说奖,这是在民间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个奖项。 

 

陈河作品


《黑白电影里的城市》讲的是一个在阿尔巴尼亚的故事,在陈河的作品中《红白黑》《被绑架这说》都有大量关于阿尔巴尼亚的故事,他非常担心被人贴上标签,被冠上文思枯竭的帽子,他认为一个作家最棒的写作素材是对童年的回忆,陈河的《甲骨时光》获得了备受瞩目的华侨华人中山文学奖。有一年去北京开会空隙,他去了趟安阳看甲骨遗址。陈河资料搜集得详实,因为《甲骨时光》里提到很多真人骨片,北京《十月文学》的总编便将《甲骨时光》送到中国图书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审读,故宫博物馆的一位台湾甲骨文学家将书中提到的所有甲骨文的照片图片找出来,非常感动于陈河的严谨认真。 


陈河作品


陈河的作品中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有《米罗山营地》《沙捞越战事》以及《外苏河之战》。《外苏河之战》是关于抗美援越的故事,发表在2018年第一期《收获》杂志的正刊上,这是中国文学杂志中地位最高的杂志。这部小说没有对战争做简单的政治视角的二元划分,而是站在人性视角,不偏不倚地透视了来自两个国家的不同个体,探寻战争都对于个体的意义。战争的宏大意义被消解,作品被更多赋予了生命成长的主题。 


在西贡越战博物馆前留影,为写《外苏河之战》实地访问


陈河作品


陈河走了很多地方,以故乡温州这座小城作蓝本写了两部小说《布偶》和《红白黑》。《红白黑》是写小时候在同一个部队大院一起长大的女孩子,在法国自杀身亡,因为自己在海外生活的经历,于是将它写成了一个故事,作品在《收获》杂志发表。


《米罗山营地》是一部非虚构的小说,当年一发表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就联系陈河想将小说做成纪录片,后来因为涉及到马来西亚政府问题作罢。包括国内很多导演像顾长卫也对他的小说很感兴趣,有意拍成电影。


陈河作品


相比于历史题材的小说,陈河说将自己的经历、潜意识里的内容写出来才是最有文学价值的东西。


在西西里和读者交流

陈河先生的挚友,鹿城作协副主席吴树乔先生评价陈河并不是八面玲珑的人,对人不设防。他在长运公司的老同事老部下陈瑶说起当年的陈河,是个对外表不关注大大咧咧的形象,但她对陈河当年护着坐在自行车横杆上女儿的小脑袋骑车的片段记忆深刻,那是满满的溢出来的父爱。如今,陈河的女儿在加拿大多伦多成家立业,提起父亲,女儿说:父亲是个非常潮的人,最喜欢的是周杰伦的歌,收集了周杰伦全部的CD,去年周杰伦来多伦多开演唱会,女儿买了演唱会的门票让陈河去看,陈河高兴得像个孩子。陈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生活中的家务事他也是一把好手,陈河的太太告诉我们家里每天的早餐都是陈河做的。


在意大利西西里巴勒莫市被授予荣誉公民仪式


陈河的为人就像他的作品细腻直率、简单朴素,用最真实的触角接触人生,书写人物。我们期待陈河关于他在长运公司的经历的文学作品《铁箱》能尽快与大家见面。


来源:1003私家车音乐广播

编辑:大喜

责编:唐台  叶青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