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不老屯,去了就变年轻

2020-09-24 09:25:58


京郊密云水库正北方向不老屯

内蒙古正镶白旗中南部明安图镇

以及北京东北方向怀柔水库

这些地方不仅是北京人的观星胜地,

也是国家天文台数座观测站的所在地。


这些地方将繁华都市的光源屏蔽,

只留浩瀚星空;


 


最具特色的天文台,

上百面射电频谱日像仪呈螺旋状分布,

好似银河盘旋的吊臂;



与月球通话之处,

等待来自外太空的回响,

恍若现实中的“红岸基地”。




容颜或许难以返老还童,

但是久居城市早已疲惫的心,

去一趟肯定变年轻——

从京郊的不老屯,

到内蒙明安图镇,

这是你国庆长假,

最该期待的旅程:

一次仿佛忘记时间流逝的问天之旅。




撰文、摄影:贝城ShellTown




在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中,

熟悉的是灯红酒绿,

陌生的是满天繁星。


据统计,

生活在都市的人有超过一半,

穷其一生也没见过真正的银河。


从西山俯瞰北京城区


北京巨大的城区面积,造就了整个地球上最大的夜空照明区之一,即便在两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如果没有足够的遮挡物,夜晚朝向北京方向,就会看到北京犹如晨曦一般的夜空照明。


在张家口赤城县拍摄银河中心,此处距离北京市区约200公里。注意天际线处的红霞,这不是日出,是北京的夜空照明


虽然北京的夜空照明好像使得银河和微淡的星光难以呈现,但只要花点心思,远离城区,仍然可以见到璀璨的星空。


在北京老炮儿们的记忆中,颐和园有个外湖。现如今,这片外湖已被分成几个不同区域,其中最靠外围的区域已被隔离出去,成为京密引水渠的一部分。从这里出发,往下游走,在玉渊潭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后流入护城河;往上游走,这条河经怀柔水库绵延110公里后抵达密云水库——这里是水渠的起点。


如果从故宫的护城河出发,沿着这条水渠一路走向它的起点,就可以从北京的三山五园走进一个极富科技感的观星圣地——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建有十几个观测站,这些观测站就像一个个“红岸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星空和天文爱好者们。



怀柔水库北侧建有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怀柔观测站,主要观测太阳磁场活动。在北京成为国际级大都市之前,这里应该是可以看到璀璨星河的。随着北京城区面积的飞速扩张,这里的夜晚最终被一片光明包围,星河也被吞噬。要想肉眼看到星河,我们需要沿着这条水渠继续前行,一直到它的起点。


怀柔观测站的太阳望远镜,主要用于观测太阳的磁场活动


在形成密云水库之前,这里是一片山间肥沃之地,被称为密云的“乌克兰”。在密云水库正北有个古老的村子,叫做不老屯,它的名字来自王志砍柴遇仙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果不考虑这个古老的传说和谜一样的名字,不老屯位置可谓上风上水,北依绵延的燕山山脉,南临浩瀚的密云水库,依山傍水,除此以外,这个村子初看起来和普通的北方农村并无二致。


密云观测站的50米口径天线,曾是当时国内最大口径的天线


这个普通的村子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这里建有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我国早期的射电天文观察基地选择建在了这里,从1966年到1983年,这里先后建起了28面9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和一面50米口径天线,在硕大天线的旁边是新近建成的3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密云观测站28面9米口径天线中的一面,现均已废弃不用


在不老屯村外一条紧邻密云水库的东西向乡间公路南侧排列着由28面小口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抛物面天线阵列,排列整齐,但疏密不一。这些射电望远镜阵列曾经为米波巡天、射电变源、超新星遗迹等方面的研究做出过巨大贡献,但随着新的更大面积的观测站的建立,这组阵列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见证者矗立在路边,在无数个夜晚接受星空摄影师和天文爱好者的敬仰。


通过一只水晶球看密云观测站的50米口径天线



50米口径天线曾是当时国内最大口径的天线,而且现在仍然在运行。在其旁边的30米口径的新射电望远镜建成之前,这是密云观测站唯一可以正常运行的天线,而28面小口径射电望远镜阵列早已锈迹斑斑,像28星宿排列在北天极的一侧。根据报道,嫦娥一号升空时从月球上传回来的大部分影像资料都是这面50米口径天线接收的,这里是可以和月球通话的地方



密云观测站50米口径天线与其旁边新建的30米口径天线,画面右侧还出现了一面9米口径天线。注意银河中心淹没在了来自北京城区方向的光污染中。


新建成的30米口径新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50米口径天线的一侧,二者相互呼应,被保护在四面院墙之内。


密云观测站28面9米口径天线阵列中排列密度最大的一段


对于在水泥森林的城市中长大的人来说,这里是北京的观星圣地。晴朗的夜晚,站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叹宇宙之无穷,思盈虚之有数。


密云观测站50米口径天线上空的银河拱桥与下方初升的月亮


幸运的是,不老屯距离北京市区超过了100公里,可以避开市区光污染的影响,但仍然笼罩在一大片光亮之下。如果你认为这里仍然不能满足自己对星星的渴望,可以越过北京北部这道农耕文明与牧羊部落的天然屏障,去坝上草原看一看。


内蒙古草原上空的银河拱桥


(滑动下图,欣赏全景)


位于北京以北的坝下到坝上一带,是中国两个古老文明的一道天然分界线。自此以南是先进的农耕文明,以北是古老的畜牧文明,两个文明在冲突了几千年之后,终于被现代文明所统一。


现在,从北京到内蒙古大草原,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区别了,这里的区别,只有不同地理气候所造就的自然景观。


八达岭古长城及其上空的星轨


从北京出发,经过八达岭长城这道明朝拱卫紫禁城的重要防线,就到了怀来境内,这里是差点改变明朝命运的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地;过了怀来,继续向北,就是独石口长城,这里是明朝北部边疆的第一道防线,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最前沿;过了独石口继续往北,就进入了坝上草原,顺着省道S241就可以到达内蒙古境内,来到一个叫做明安图的地方。


独石口长城坍塌的烽火台与其上空的银河拱桥


(滑动下图,欣赏全景)


明安图是清朝正镶白旗人,一位天文学家。如今,正镶白旗政府所在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国家天文台将一个观测站建在了他的家乡,这就是明安图观测站。


明安图观测站核心区,由多面4.5米口径和2米口径天线组成


明安图观测站核心区的日落


明安图观测站位于明安图镇的东南约30公里处,是一处四面环山的僻静之地。在这片平坦的草场上,从2008年开始,这里陆续建起了100面射电频谱日像仪,由40面4.5米口径天线和60面2米口径天线组成。从空中俯瞰,这100面天线围绕一个观测中心以三条巨大螺旋线的方式向外排列展开,就像构成我们银河系的三条巨大悬臂。天线沿螺旋线向外排列延伸,直到四周的山坡下。除此以外,还有两台2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独立矗立在三条悬臂之外。



明安图观测站卫星地图以及按照三条悬臂汇出的轨迹

图源:GOOGLE EARTH



国家天文台在全国各地共建有十几处观测站,明安图应该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在这里,100面草原“天眼”组成的巨大天阵会给每一位首次到达这里的人带来绝对的心灵震撼。


日落前的明安图观测站核心区,月亮已经升了起来,天线主要朝向了太阳方向


明安图观测站20米口径天线及星轨,画面中保留了一道像流星的铱闪(第一代铱星经过时,其铝制天线反射的太阳光,先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过程)


我曾经十几次来到这里。有时候,薄薄的雾气会从浅草间隐藏的露水中蒸腾而起,朦胧了湛蓝夜空中悬着的弯月,在雾气飘过的间隙,隐约可见被月光削弱了的淡淡银河。当金黄的太阳从草原的天际线冉冉升起的时候,整个东方的天空被染成了红色,就连硕大的射电望远镜好像也被披上了一件暖色外衣。


明安图观测站2米口径天线及雨后彩虹


明安图观测站20米口径天线及雨后彩虹


100面天线分布在8公顷的草原上,也仅仅占据了很小的面积。天线下面的大片土地仍可种草或者庄稼。在赶上雨水多的年份,草会长得很茂盛,每下一场雨,草就会长高很多,到了盛夏,有些草就快高过相机三脚架了。



新智彗星NEOWISE掠过明安图观测站20米口径天线


有时候会种庄稼,有谷子和玉米。这时候,要到达大口径望远镜下面需要穿过一片玉米地,而夜晚凝结的露水会把人全身打湿。有时候,旁边不远的草场会变成一面蓝花亚麻的种植地,到了盛夏开花的季节,亚麻每天6时开花,3时凋零,远远就能闻到亚麻发出的淡淡香气,而凋零的花瓣如果没有被风吹走,会覆盖大地,直到夜晚都依稀可见。


明安图观测站附近草场上种植的蓝花亚麻与新智彗星NEOWISE


明安图观测站及其上空掠过的新智彗星NEOWISE


在离明安图观测站不远的路边,有一片洼地,里面长满各种野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类似“满天星”的野生小花,当地人称之为水晶花。不管是否下雨,它都是干的,好像已经死了很久的样子。


明安图观测站附近洼地中的一束像“满天星”的水晶花



明安图观测站20米口径天线上空的银河拱桥


(滑动下图,欣赏全景)


密云的不老屯,

内蒙的明安图,

就是北京追星人的梦。


过去,

一个位于农耕文明的边缘,

一个位于畜牧文明的腹地;

如今,

科技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密云观测站50米口径天线及其上空的银河


明安图观测站核心区及其上空的银河





来源:国家地理

编辑:Don

责编:何继岗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