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谢灵运的诗路游温州,这些你熟悉的景点,千年前竟然是这样的!
曾经有身边的朋友提问,如果只有一天时间,你会介绍外地朋友到温州城区哪个景点游玩?
其实,温州城区值得推荐的景点游线可真的不少,比如千年前,古代最有名“驴友”、粉丝遍天下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就用众多山水诗,为你“导游”温州。
当过永嘉太守的谢灵运,在古代可谓是“顶流”的存在,在一年多的“任职期间”里,他经常外出巡视或游览,足迹遍及温州各县,留下二十几首山水诗和《游名山志》十几则残文。
温州也因为谢灵运,成为历朝历代大文豪们的神往之地,李白、杜甫、孟浩然、苏轼都曾写诗向他致敬,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大文豪们对远在东南沿海、交通不便的温州,以及池上楼、江心屿等景点耳熟能详。
当前,浙江省正在推进诗路文化带建设,温州“瓯江山水诗路”是全省“大花园建设”决策部署中重点打造的“四条诗路”之一。而这条诗路的源头,自然要追溯到这位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江心屿谢公亭
那么,谢灵运当年在温州城区都走过哪些景点呢?它们和千年之后相比,又有哪些变化?跟着三十六坊君,走一走这条千年诗路吧!
《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首诗是谢灵运的代表诗作之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更是千古名句。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其族弟惠连,偶得佳句成诗,他自己都说,“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连诗仙李白都多次化用“池塘春草”,如“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都是诗仙向谢灵运的致敬之作。
△积谷山下纪念谢灵运的池上楼
因此诗而得名的春草池、池上楼,自此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不过,这两处到底在古城哪个地方,历来有多种说法。
比较集中的意见,一说是在积谷山下。比如唐朝温州刺史张又新《谢池》诗中,就有“郡郭东南积谷山,谢公曾是此跻攀”之句;北宋温州知州杨蟠,则在《春草池》中吟道:“寂寂绿岩畔,相期无数人。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绿岩指的就是积谷山的谢客岩。
而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谢灵运守郡,“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之下,迎母太夫人来养,欲定居焉……”谢灵运死后,谢母“忧患而卒”,葬于“飞霞洞之左”。谢灵运后人在积谷山下聚居之地,被称为“谢村”。
△池上楼旧照
另一个比较受人认可的说法,则认为是在东公廨(音谢)附近,也就是在今天的温州市实验中学校园内。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池上楼在“旧郡治丰暇堂北”。从东晋、刘宋开始,旧温州官署的治所,都在原人民广场两侧附近,因此这一带至今仍有东公廨、西公廨的地名。公廨,旧时官府衙门的别称。廨,即官署之意。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现在积谷山下的池上楼,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曾任湖南粮储道的张瑞溥辞官回到故里后,在谢村遗址购地建成的,当时取名如园,又名张宅花园。1981年,池上楼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
《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有“中国诗之岛”美誉的江心屿,与谢灵运密不可分,正是这位山水诗鼻祖,掀开了隐居在瓯江中孤屿的神秘面纱,自他之后,历代文人墨客视它为“打卡圣地”,为孤屿留下了近千首诗篇。
△江心屿旧景
千年前谢灵运时代,诗中的孤屿,还是双峰岛之中的小山。据清《光绪永嘉志》载,“孤屿之椒露于佛殿后”,也就是隐藏在今江心寺圆通殿后露天观音菩萨塑像的脚下,边上就有木鱼法师书写的碑刻。
△从温州城区遥望江心屿
谢灵运这首诗中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正是江心寺的前身中川寺的得名由来。如今,江心屿的澄鲜阁,则是后人纪念谢灵运的著名建筑。这栋楼阁初名水陆阁,于北宋崇宁元年修建于江心孤屿西塔山南麓。明万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集资重修时取谢灵运“空水共澄鲜”句,更名为“澄鲜阁”。今阁为清代所重建,现为温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心屿澄鲜阁
《郡东山望溟海》: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
东山,一般认为是如今的华盖山,因位于永嘉郡城之东而得名。
华盖山是温州人最熟悉的名山之一,后人因其远望如华盖而更名为华盖山,素有“九斗山”斗魁之首的称谓。
华盖山上名胜古迹甚多,被誉为“天下第十八洞天”,有纪念父母官何文渊和文林而建的却金亭,有宋代古城墙遗址,有宋仁宗三次派使者来寻访的“三生石”等。
△温州华盖山及东城墙外
明弘治《温州府志》说:“华盖山,又名东山……灵运于此建亭赋诗。”
宋代,“皇祐三先生”之一的王开祖,曾在华盖山授徒讲学,建有东山书院,这也是温州最早的书院。清代巡道芮复传将其移建至积谷山下,今积谷山下、中山公园内有新东山书院。
从谢灵运的诗中,可以想象,华盖山作为市区的最高峰,千年前站在山顶,可以遥望大海。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据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旧传华盖、积谷二山与海坛山相连,望气者以为太盛,凿断之”。谢灵运诗中的东山,或许指的是旧时三山一体的“东山”。
△华盖山上遥望东门永川路浦边码头
《晚出西射堂》: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这首诗赞美了古城城西一带的景色。那么“西射堂”又在哪儿呢?
射堂,指的是古代士人掌握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基本才能中练习射箭的地方。射堂一般设在城内的后园、学宫、府署中,是府县官员习武骑射之地。
宋永嘉学派先驱者、“元丰九先生”之一周行己,在《浮址记》中提及,他“僦室净光山下,古西射堂之遗址”。由此可见,西射堂就在净光山(松台山)下一带。
△上世纪30年代松台山
清乾隆二十二年,温州知府李琬重修,恢复谢灵运时旧名,并作《西射堂记》。光绪《永嘉县志》记载,“西射堂在州治西南二里,净光山下,灵运建,暇则鸣琴其中。”
到了清末,浮沚周宅旧址被永嘉士绅林勋所购得,并加以重修,孙诒泽为书“古西射堂”四字大匾。林宅旧址位于今禅街129号,后来还有人看到“古西射堂”的匾额被改作一扇大门,字迹犹可辨认。
△松台山
如今,禅街经过改造提升早已焕然一新,距离“古西射堂”不远的温八中门口,更是古城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而松台山除了谢灵运,还与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密不可分,如唐代高僧宿觉禅师、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明代内阁首辅张璁等。
《游南亭》: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南亭是个比较模糊的称谓,大约指的是位于城南门外的亭子,因方位而得名。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提到,它是“在城南一里许,亦谢公游处”。
相传到清代,南亭遗址尚存,与纳兰容若、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的朱彝尊,来温州游玩时,就前往打卡,并留诗纪念:“薄云雨初霁,返照南亭夕。如逢秋水生,我亦西归客”。
不过,南亭现已湮没无存,遗址亦不可考。有人根据谢灵运诗中说的“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参考祝穆所说的南亭“在城南一里许”,结合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自百里坊至平阳屿,一百里皆荷花”,芙蓉是荷花的别称,南门外的荷花路、莲花路或许便是南亭遗址所在。
也有人认为,“南塘旧以荷花(芙蓉)名”,南亭或在今南塘附近,如今的南塘街上有南亭和刻有南亭字样的石碑;还有人认为南亭是在今茶院寺或十里亭一带。
△1967年10月,南塘河
如今有外地朋友来温,带他们到南塘一带景点寻访游览,也不失为一项好选择。
《北亭与吏民别》:晚来牵余荣,憩泊瓯海滨。
这首诗是谢灵运离开温州时所作,描述自己站在船上,随着潮水上涨,迎着秋凉的江风,依依不舍离开永嘉郡。
△瓯江晨曦 邵度摄影
据史料记载,北亭在温州府城东北五里,为谢灵运与民叙别处。古时城郊外常建有供人们饯别用的亭子,称离亭。北亭即是温州北门外的离亭,是人们水陆北行或沿瓯江乘船出航的一个启程点,相当于现代的码头。
△瓯江夜游
北亭早已毁圮,具体遗址难考,今瓯江路建有北亭广场。随着温州“两线三片”工程瓯江路沿线建设,瓯江夜游越发展现出魅力。
来源: 温州三十六坊
编辑:AZ
责编:何继岗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