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巢:千年山乡的传奇
平阳腾蛟镇凤巢社区是浙南地区杨氏的发祥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年村落,因莽莽群山逶迤其境,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山乡。最早走进这一方林泉之地的,当数杨家人了。凤巢之名,从杨家人开始叫响了,这跟一千多年前的一则童谣有关。
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起事,时中原板荡,吴越地海晏河清。据《浙闽杨氏简志》、凤巢《杨氏宗谱》载,是年,福建杨伯玉、均玉、仲玉三兄弟自福州迁居温州,“闻童谣‘横阳西鄙,离城七十里,渊澄如蓝,山环如椅,有凤来巢,无人相止’,三公潜行寻觅,至带溪北山山口。但见有双凤飞入杨山下林峦,此林峦环抱多情,适合童谣,遂家焉。因名其地凤巢,沿用至今”。
古道 硐桥 名刹
自从杨家人在杨山下安家落户之后,这一片幽寂的原野开始有了人间烟尘。有山有水有沃土,自然宜家了。两宋时期,杨山下、硐桥头、仁加垟等地陆续成了杨家族人聚居的村落。元明清诸朝,不断有其他姓氏人家迁居至凤巢,历经世代繁衍,迨至清末民初,凤巢一地村落广布,无论山岙还是平垟,山道阡陌,人影憧憧,山乡蔚然兴起。
大岭古道位于凤巢硐桥头至瑞安平阳坑交界的双狮山上,故习称“平瑞古道”。古道呈南北走向,始建于唐季。自古以来,大岭古道就是平阳西北山区的重要干道,特别是明代沿海倭乱以来,更成为平阳南北港及泰顺、福鼎等地北上瑞安的三县通衢。古道在凤巢乡境的路段长约9里,面宽米许,路面清一色由鹅卵石铺砌而成,顺着山势萦回向上延伸。沿途有关隘、硐桥、古井、栖凤亭、秀峰亭、娘娘宫、古山寨等明清古建筑遗存,令人赏心悦目。现存的两里多山道,石罅间野草丛生,路面卵石泛着流光的底色,斑驳陆离,古风扑面而来。尽管古道当年的功用已日益式微,但作为先民的一笔文化遗产,依然是深藏在连绵大山里的一串人文珍珠。现该古道被列为平阳县文保单位。
硐桥是凤巢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是古道史话的一个序曲。如果说古道是凤巢外环的话,那么硐桥就是这一条物流线上的桥头堡。据当地石桥刻字记载:宋朝时,溪涧上有石结构硐桥。因民房多汇集于山谷硐桥上首,便衍生了硐桥头村之名。硐桥是单孔青石拱桥,南北走向凌驾在隔河溪之上,它把村庄连成一体,给弯弯山道营造了一个交通枢纽。硐桥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券大不过丈,跨度小,但高隆,桥面宽大,俨然城门洞。硐桥通体不事雕饰,明白如话,从骨子里透出来一份默契,抑或倔强。桥面上那布列有序的鹅卵石,黝黑锃亮,每一枚石子都浸润了农耕年代山民洒下的一滴滴汗水,成为老桥有温度的记忆。
灵岩寺,坐落于灵岩村柴头山山腰,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是平阳县著名的古刹,村因寺名。民国《平阳县志》载:“灵岩寺,旧名院,在(四十二都)灵岩,旧志(乾隆县志)在鹤溪,唐咸通间建。楞严寺,在鹤溪岭根,宋时建。”又弘治《温州府志》载:“灵严院,在鹤溪,咸通二年建。”因灵岩寺与楞严寺谐音,且相邻不足五里,旧志张冠李戴,引发了这一起乌龙事件。这意外的神来一笔,反而给灵岩寺添加了传奇元素。灵岩寺重建于清中叶,鼎盛时期有僧侣99人,曾出土两块古石刻坐佛造像,面相圆润,神态庄肃,现存平阳县文物馆。
驸马 高僧 棋王
凤巢,钟灵毓秀,代有才人出。最先从这一方乡间冒出来的名门望族,当数杨家人了。南宋一朝,凤巢杨氏“一家十进士”,蜚声平邑。民国《平阳县志》载,登文科进士的有杨迪(授永丰知县)、杨授(授黄岩主簿)、杨奇卿(授平海推官)、杨正臣(累官驸马都尉)、杨炎起(累官龙图阁学士)、杨涛(仕途不详),武科进士有杨镛(知道州)、杨梦飞(知藤州)、杨文奎(仕途不详)、杨林(授湖北制置司干办公事)。
宋元以来,从凤巢走出去的人物不胜枚举,名垂史册的,例如南宋杨正臣、清代晓柔、现代谢侠逊,还有当代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陈钦明博士。
杨正臣(1159-1230),宋绍熙元年(1190)登第。绍熙四年(1193)授昌国县主簿,敕命随宗正少卿郑汝谐出使金国为书状官,不辱使命。御史陈傅良以其才略过人,刚正不阿,上疏为之进秩。庆元二年(1196),就任昌国县主簿数月就慷慨捐俸,鸠工庀材修缮破败的主簿厅,驰誉朝野。时丞相楼钥游览昌国县名胜未果,惟闻其事,欣然作《主簿厅壁记》:“邑人相与分材效力,不劝而集。厅成,父老争持酒币以犒工役,叹曰:‘民不告劳,而轮奂若此,何其神速也。’”邑人诵其政不容口,楼钥称其才谓发轫之初,临事不苟如此,远业殆未可尽量。嘉泰元年(1201),调任江西饶州司户参军,后右丞相赵汝愚荐为驸马都尉。《中国历代秘闻轶事·宋》记述,杨正臣因“庆元党案”受诛连,后遭诬陷,遇害于凤巢故里。时公主披麻哭谏,哀求彻查此案。秋月昭雪,赐金首,谥忠武,厚葬于平阳鹤溪麒麟山麓。
晓柔法师(1827-1886),清代佛教高僧。民国《平阳县志》载:“晓柔,字广和,号万莲,《法华演义》署名宰清乡凤巢人。《万莲诗钞》自注杨氏子。”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晓柔入玉苍山法云寺剃染为僧,后出门游方。晓柔能诗擅画,佛典造诣深邃,著作有《法华演义》《净土证心集》《万莲诗钞》《万莲赋钞》。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了自宋至清“十方寄寓”高僧传略二十二人,晓柔赫然在列。中国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雅重”晓柔法师,曾为之作《赠万莲法师宝兴寺题像》七律。
谢侠逊(1888-1987),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行者,凤巢硐桥头谢厝人。他天资聪颖,自幼酷爱象棋,10岁时,研习象棋古谱《韬略元机》,棋艺称雄乡里。13岁时,曾逼和温州棋魁陈笙,名扬瓯地,有“棋中神童”之誉。1918年,在沪上举办的第一次象棋大赛中荣获冠军。1928年,其以棋艺高超,推广象棋运动厥功至伟,被全国象棋界推拥为“棋坛总司令”,誉称“棋王”。1929年至1931年,在三次国际象棋大赛中,斩关夺隘,蝉联冠军,名扬四海。抗战期间,他请缨救亡,出任国家特使巡回南洋诸国,以“义赛”形式宣传抗战,劝募捐款5000万元支援抗日,为我国民族解放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誉为“爱国象棋家”。谢侠逊一生致力于象棋事业,博弈与立说并重,功绩懋著,无愧于“百岁棋王”之誉。
凤巢,这一个富有童话般色彩的地名,吸引着我踏上这一片神秘的乡土。今天,漫步古道上,闲坐硐桥头,眼前的蒙蒙青峰与熙熙溪流,让人沉醉。
来源:温州日报
编辑:黄豪
责编:何继岗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