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屹立在祖国东海的百年灯塔,你了解多少
灯塔是航海者心中的明灯,
为在茫茫大海中,
南来北往的船舶校正航向,
指引迷途,
是黑夜中的生命之光。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这守望海疆的百年灯塔,
感受下历史的百年沧桑。

花鸟灯塔

花鸟灯塔是一座位于浙江省嵊泗县,中国舟山群岛最北端、长江口至太平洋航线上的特大型灯塔。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规模巨大、功能齐全、历史悠久且具有国际影响而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塔身呈圆柱形,高16.5米,下部为白色,混凝土砖石结构,上部为黑色,材料主要是铁板。塔顶为铜铸圆顶。顶层使用巨大的玻璃作为墙体,聚光灯安装在灯塔顶层中央,采用2千瓦卤素灯,周围置四面透镜和旋转机组,透镜直径1.84米,每分钟旋转一圈,射程为24海里。
灯塔建于1870年,由英国政府出资建造和管理,1910年进行了维修,1916年扩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3年,日本接管灯塔,当时国民政府曾派飞机轰炸,但损伤轻微。1950年起由中国海军管理, 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
1997年8月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被国际航标协会(IALA)列为世界历史文物灯塔;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被国家邮政局列入《中国历史文物灯塔》特种邮票发行。2013年3月5日归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东沿海灯塔”。

洛迦山灯塔

洛迦山灯塔始位于舟山市普陀区境内的洛迦山上,与其西北向的佛教圣地普陀山隔海相望,是伊斯兰水道和莲花洋水道的重要助航标志。用地面积1198平方米,塔高6.7米,最大底径2.7米,灯高40米,系石砌圆形塔身,上置八角形灯笼。光源原为煤油灯,后改用乙炔灯,1985年起采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灯器原为牛眼透镜,1986年引进英国产PRB-46灯器,2007年更换为美国产TRB-400灯器,灯质为“闪(3)红白9秒”。
灯塔始建于光绪16年(1890年),1931年改建,舟山解放后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灯塔

七里峙(屿)灯塔位于宁波镇海东北向7公里处的七里峙(屿)岛上,距甬江口约2.5海里,是船舶出入宁波、北仑港西口、杭州湾和上海等航线上的重要标志,也是船舶锚泊七里锚地的重要参照物,属宁波港门户标志。
灯塔于同治四年(1865年)由浙海关税务司与宁绍道台协同建立,是我国乃至远东最早兴建的近代灯塔之一。据史记载,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惟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半年内,因法国军舰游弋附近,曾停燃数月。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时,停燃一年。余皆发光正常。解放后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 1995年七里屿灯塔重建,历经沧桑的老灯塔由原址(新塔基30°00′02.3″N, 121°45′37.3″E)被整体迁移至此,作为历史灯塔文化遗存。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节灯塔

白节山灯塔位于舟山嵊泗马关社区白节岛南端,是上海经白节峡往来南方及东南亚各国船只的主要导航设施之一。塔高14.3米,灯高75米,系铸铁混凝土结构。光源原为煤油灯,1916年改为“宁波老八匹”供电(110V30A--5000W),1974年改用两缸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2006年起采用太阳能。灯器为牛眼透镜,灯质为红白两色光,每60秒交替发光一次,射程22海里。
1883年由英国人建造,1927年交由华藉职员管理,1937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1950年嵊泗解放,由交通部管理, 1969年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灯塔

东门灯塔是石质圆形建筑,占地约9平方米。外径3.3米,分上、下两层,下层高5.59米,厚0.25米,西辟一门。上层高2.08米,无墙,八木柱支一伞一形顶。伞顶置一球形体,为置灯处,1999年重修。
该灯塔由宁波市象山县任筱和、任筱孚兄弟(称二难先生)出资建造。他们于民国4年自掏腰包买下门头山,建造灯塔。灯器采用瑞典阿格公司乙炔灯,由于操作不当,灯器毁坏,又改用汽灯。塔内藏有煤油,失慎付之一炬。民国8年,任氏兄弟与延昌纪传长等筹资,仿照北渔山灯塔款式,重建三层圆形砖石结构白色灯塔,高10米许,汽灯照明,上海海关接济煤油。民国30年东门岛沦陷,灯塔遭日军破坏。抗战胜利后,任氏无力经营,要求将东门等7处灯塔献给海关。民国36年10月,海关派员勘察,以选址不当,另建灯塔于隔港胡椒湾山咀。东门灯塔燃油则由省水产局接济,于37年5月5日放光。
东门灯塔是进出石浦港船舶的导航标志,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洋礁灯塔

半洋礁灯塔,曾称半洋山灯塔。地处白节峡西北口中央,位于舟山嵊泗马关社区半洋礁顶部,为白节峡主要导航设施之一。占地面积14.28平方米,塔高9.8米,灯高19米,属定型块石砌圆形石塔。光源原为煤油灯,1932年改用电石灯,后又改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1979年始采用太阳能。灯器为西班牙产BBA-500旋转灯器,发白光,每3秒1闪,射程14海里。
清光绪年间(1904年)由英国人赫特初建,曾被日本占领,1947年由国民政府重修成混凝土结构。1950年嵊泗解放,由交通部管理,1969年实行军管,并于1975年重建成石塔;1980年移交到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亭灯塔

东亭山灯塔位于舟山岛沈家门东偏南15.6海里的东亭山顶端,又名外洋鞍岛灯塔。塔东西两侧为大型船舶南北航行的主干线,该航线在航海及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塔高8.5米,灯高55米,射程20海里,塔身系圆形钢铸造。光源原为煤油灯,后改用乙炔灯,后改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1998年始采用太阳能。
此塔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建塔初期使用英国制造的四等镜机,1988年改装PRB—24灯器,灯质为“闪白10秒”。舟山解放后,由交通部管理,1953年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鱼腥脑岛灯塔

鱼腥脑岛灯塔位于舟山群岛的鱼腥脑岛上,东至岱山县鱼山岛6海里。鱼腥脑岛俯视呈等边三角形,是沪甬、沪舟及长江口驶向南方诸港航线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沿海南下北上船舶航行的必经之处,作用十分重要。该灯塔于清同治11年(1872年)由英国人赫特建造,塔身为黑色石砌圆塔,钢质圆形灯笼,直径2.2米,塔高10.1米,灯高27米,塔身由定型块石砌筑,呈圆椎状,上置钢质圆形灯笼。
光源原为煤油灯,后改用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电光源,2005年始采用太阳能。灯器为牛眼透镜,灯质为闪(2)白20秒,射程15海里。1915年交华人管理,1945重修,解放后由交通部管理,1953年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龟山灯塔

小龟山灯塔又叫小板山灯塔,位于舟山市岱山县境内,系小板门水道上的主要助航标志,对引导船舶进出长江口以及洋山港起着重要的助航作用。灯塔为黑色铸铁圆塔,塔底直径3.4米。钢质灯笼,直径2.7米。塔高11米,底径3.4米,灯高75米。
此塔始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上置三等旋转明灭灯,1893年增设气雾笛, 1922年8月受飓风袭击,雾笛、灯器纱罩被毁。在日本占领期灯塔曾被炸毁,1947年进行了修整。解放后由交通部接管,1953年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灯塔

太平山灯塔位于定海金塘镇大鹏村太平山裂表咀上,又名大鹏山灯塔,是指示船舶避开暗礁险滩、引导船舶进出港汊的“指路明灯”,是沪甬航线上的重要助航标志。
塔高8.9米,直径2.5米,灯高87米,灯质“10秒3闪(白)”,射程16海里。塔身为混凝土筑造,上置钢质八角灯笼。发光源原为植物油灯,继之用煤油气灯、电石气闪光灯和柴油发电机组提供的电光源灯等;1990年用PRB-46灯器;2007年改用TRB-400灯器;2005年起采用太阳能电源。1956年曾增设气雾号, 1976年终止使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本岛士绅杨希栋向行船募捐初建砖质塔,民国二十二年(1933)其子杨圣波独资重建现塔,1947年因无力维持而被国民政府海关接管。解放后由交通部管理,1953年实行军管,1980年移交上海航道局管理,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渔山灯塔

北渔山灯塔是位于位于猫头洋的东部,象山县石浦镇东南25海里的渔山列岛,北渔山山巅,中国领海线基点。渔山列岛分南渔山和北渔山,通常说的渔山指的是北渔山。灯塔是渔山岛的标志,是我国最东面的一座国家一级灯塔。
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上海海关耗银5万两白银建成,塔身呈圆台形,生铁所铸,塔高16.9米,直径4米,原置法国“巴比尔”公司所制特等境,特等镜直径2.66米,高3.6米,重15吨,为当时世界特等镜之最。1944年灯塔灯器毁于战事,民国36年(1947),海关派技师史端昌等重修灯器,1955年灯塔塔顶和灯器,又被国民党撤退时破坏。1987年上海航道局和温州航标区重修塔顶和重置灯器。翌年7月1日完成。现岛上灯塔为1985年交通部批准原址重建,采用太阳能电池、氙灯和鼓形透镜,灯器是英国DRB-211884000C2密封式光束射器,灯光射程25海里以上,其他装置为国内领先。现由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温州航标处管理。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佘山灯塔

佘山岛位于上海市崇明岛以东35公里,吴淞口东侧75公里,东经122°14′6″,北纬31°25′30″,岛岸悬崖峭壁,四周水深流急。
佘山灯塔始建于1871年,塔高17米,灯高70米,射程22海里,是船舶出入长江口定位、转向和避让鸡骨礁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2005年10月建有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中继站,2006年1月建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
2005年11月1日,佘山岛树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点界石,是上海唯一的中国领海基点所在地,素有“上海第一哨”、“上海的海上屏风”之称,有着非常重要的军事、政治及经济地位。

牛山灯塔

牛山灯塔是台湾海峡北部的主要灯塔标志之一,位于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屿——牛山岛。牛山灯塔因其建筑宏伟壮丽而闻名,塔身系八角八拱条石混凝土双层结构,环形回廊拱托,采用人工石基,铸铁塔身,形圆色黑,塔高10米左右,设备齐全,灯光射程达23海里,号称我国沿海第三大灯塔。
牛山灯塔由英帝国始建于同治十二年三月十四日(1873年4月10日)。1942年,牛山灯塔毁于战争(1938年5月厦门沦陷后,日寇接管牛山灯塔,牛山灯塔成为日军在台湾海峡北部海上运输线的导航要点。为了摧毁日军导航标志,1942年6月间福建省保安处奉命派一个工兵连炸毁了牛山灯塔)。为确保船舶航行安全,1982年,有关部门决定在牛山修建灯桩,并于1983年7月1日正式发光,并交给福州航标区(现为东海航海保障中心福州航标处)管辖。1987年交通部拨款重建牛山灯塔,同年10月22日发光。

青屿灯塔

青屿灯塔始建于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是目前闽南地区超百年历史的古老灯塔。
青屿灯塔位于厦门外港入口处的青屿岛北侧突出斜坡岸边,与金门岛、大担、二担、三担几个岛屿相隔。1875年,青屿灯塔由厦门海关税务司建造。目前灯器为TRB-400型,灯质闪(4)白20秒,标身高10.1米,灯高41.4米,射程18海里,塔上装有雷达应答器。青屿灯塔外形呈八角形,标身红白色竖条相间,砖石结构,内部为砖砌,螺旋形石阶通往塔顶。
据史料记载,青屿灯塔是当年厦门海关兴建的第三座灯塔,是我国东部沿海最老的灯塔之一。1950年,由厦门海关移交当时交通部航务总局厦门区海务办事处管理;1953年,该灯塔又移交海军司令部海道测量局即航海保证处接管;1982年底,由海军移交由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监督局厦门航标区(现更名为: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厦门航标处)接管至今。青屿灯塔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成发光到如今的一百多年间,青屿灯塔经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如今仍保存完好,是一座英雄之塔。同时,该灯塔是进入厦门港的重要的助航标志,极大地便利了船舶进入厦门港。



灯塔,随着人类航海活动而产生,伴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这一座座百年灯塔巍然屹立在岛礁、航道和港湾上,日日夜夜,闪闪发光,默默照亮着幽暗的海洋,为远方船舶的平安归航。
来源: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编辑:赵静静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