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南宋大臣的温州之行

2021-09-06 15:46:35

建炎三年(1129)旧历二月

在金兵追击下

皇帝赵构率朝臣仓皇南逃

经绍兴、宁波、舟山

最后浮海到温州江心屿

他一路逃一路求和

金兵撤离后

君臣北上偏安杭州

从此拉开南宋帷幕

图片

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

但总有惊人地相似

在赵构避难温州的一百四十三年后

南宋四岁恭帝赵显(1271-1323)

被攻破临安的元军所俘

其弟益王赵昰(1269-1278)在臣子护卫下

也一路逃到温州

这一年是德祐二年(1276)正月十八

三个月后的四月初八

一位被俘的南宋朝臣从元军逃离

追寻皇室赵昰一行到了温州

他在温州做了什么?又留下什么?

追踪扈跸到温州

德祐二年(1276)正月下旬,南宋半壁江山已处风雨飘摇中:蒙古兵临临安,四岁小皇帝赵显被俘,其弟益王赵昰在众臣护卫下出逃到温州。“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年的四月初八,文天祥也来到温州,追寻益王踪迹。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正史载其“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他二十岁(宝祐四年,1256)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三十七岁致仕、四十七岁为国捐躯。明代皇帝赐其为“忠烈”;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等作品。

在之前的德祐元年(1275),元军南下入侵,文天祥已倾尽自家财产,招募兵士、购买军需,前往临安勤王。他后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往元军谈判,因面斥元军主帅而被扣押。在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在义士帮助下逃离。

图片

▲连环画里的文天祥

这时,临安已破、举目狼烟,皇帝被俘群臣四散,益王南下逃命。文天祥也一路南下,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继续向南,于四月初八抵达温州。文天祥在《自淮归浙东》诗的小序中这样写着:“是行,寄一生于万死,不复望见天日,至永嘉惟存六人。”可见这四十多天的经历,是惊险万状、艰苦备尝的了。而等文天祥千辛万苦到温州时,赵昰等人已去了福州。

但文天祥未知他们去向,他一边打听,一边召集军队。在赵构曾经避难的江心屿古寺里,面对百年前赵构避难处,文天祥百感交集,写下一首《北归宿中川寺》,表达国破家亡之际的悲壮和期待重整山河的决心:

万里风霜鬓已丝,飘零回首壮心悲。

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

只谓虎头非贵相,不图羝乳有归期。

乘潮一到中川寺,暗度中兴第二碑。

文天祥与身边所剩无几的人马在温州逗留月余,而这时的赵昰,已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1278)。

得知皇帝已在福建登基,文天祥又南下福州,会合皇帝后与同僚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他派人到温州组织军队,主张开府永嘉(温州)并积极北上;而张世杰则坚持开府广州,为小朝廷南逃作准备。

召集义士抗元兵

在温停留的一月余,文天祥召集温、台、处三州豪杰之士,共商恢复大计。曾任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等职的温州人陈虞之等人响应其号召,聚兵八百余人以抗击元军。

图片

▲陈虞之家乡芙蓉古村  陈忠/摄

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今永嘉县芙蓉村人,进士出身,善书画,曾任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编修。

“十月,元沿海招讨使哈喇岱以舟师自定海进攻温州,在青澳门(今大门岛海域)与宋军交战,夺宋军兵船五艘”;

“十一月,元军打到瑞安府(温州城区)。守将余似谦等人卖身投敌。元军又占瑞安、平阳,陈自中(宜中弟)据守分水关,战败,府属四县均为元军所占”……

陈虞之与南下元军抗争了两年多时间,后退守家乡山区继续抗元,终因粮草耗尽,寡不敌众而牺牲。在陈虞之牺牲的前一年,也就是祥兴元年(卫王赵昺年号,1278)的12月,文天祥兵败被俘,再次被元军押解北上。在经过零丁洋时,他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抗争最终回天无力。尽管曾收复江西等地多处州县,但无法守城,仍被元重兵所占,又妻儿被执,将士牺牲甚众,自己也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

英雄末路,泪洒山河。

第二年,文天祥被押送到元朝大都(今北京),经受各种诱降始终不屈,作《正气歌》表明心迹,囚禁四年后被杀害。

祠彰忠烈浩然气

在文天祥为国捐躯百年后,明朝景泰皇帝追谥其为“忠烈”。明成化十八年(1482),文天祥牺牲两百年时节,永嘉知县刘逊向温州知府项澄建议,在江心寺东侧空地建祠纪念文天祥,同年四月祠宇落成。

图片

▲摄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明弘治十三年(1500),时任浙江提学副使的赵宽(1457-1505),与温处道林迁选一起到江心屿拜谒文天祥祠。赵宽觉得祠宇规模小且简陋,与文天祥英名“勿称”。于是在温州知府邓淮的张罗下,选址“寺之北垂,倚岩临流”加以扩充。后祠被火所毁,官府几度重建。如今在江心屿所见的文天祥祠,属晚清建筑,原址未变。大门门楣上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所书“宋文信国公祠”青石匾额。

明万历八年(1580),祠宇东边临江建起一座“浩然楼”,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其取意于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以纪念文天祥暂居温州的这段历史。

“百尺层楼冠巨鳌,文公曾此驻旌旄。厓山事去家何在?孤屿潮生塔自高。魄化杜鹃啼夜月,神骑白马蹴秋涛。凭栏一望忠魂杳,天地茫茫首重搔”,这是明末清初温州诗坛祭酒梅调元的《咏浩然楼》诗,他将此楼与文天祥联系在了一起;而清代温处道方鼎锐,也在《登浩然楼吊文信国》中有“我登浩然楼上望,吊古怆怀真宰相。江上寒潮呜咽声,助我狂歌更悲壮”等凭吊文天祥的诗句。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编辑:张以如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吴芸芸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