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之乡:温州人智慧的见证


温
文化地标
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助力文化温州建设,温州市政协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编撰出版了《温州文化印记》。
《温州文化印记》一书的出版,能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温州,了解悠久而灿烂的温州文化,凝聚更强的力量,谱写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温州文化新篇章!



数学家之乡:温州人智慧的见证
洪振杰
温州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自清末民初以来,温州先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数学家,他们卓有成就,对现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温州被誉为“数学家之乡”。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奖和国际最高数学成就奖——沃尔夫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陈省身教授在访问温州时,欣然为记述温籍数学家群体业绩的传记题写了“数学家之乡”的书名。
据不完全统计,近现代有显著成就的温州籍数学家至少有200人。温州籍数学家群体先后出版重要数学专著118部,被选为海内外科学院院士的有10人,担任全国和省级数学学术团体正副理事长的有16人,曾担任大学数学系主任的有31人,其中:苏步青、李锐夫、潘廷洸、徐贤修、谷超豪和陆善镇等6位还担任过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在现代温州籍的数学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苏步青(1955年,学部委员)、谷超豪(1980年)、姜伯驹(1980年)、李邦河(2001年),载入钱伟长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数学卷的有姜立夫、苏步青、白正国、杨忠道、张鸣镛、谷超豪、姜伯驹、陆善镇、王兴华9位,另有还有从温州中学走出来的数学家樊畿。方德植、徐贤修则载入五卷本《中国现代数学家传》(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至2002年版)。此外,为数学研究和教育做出显著业绩的,有项黼宸(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潘廷洸(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校长)、李锐夫、徐桂芳、徐贤议、张鸣华、胡毓达、项武忠、项武义、李秉彝、王则柯等人。在《数学家之乡》一书中,介绍记录了三代24位温籍数学家,以及在温州成长的在数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26位温籍教授或计算机工程师。


1
数学家的摇篮
姜伯驹曾说,“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教育是温州的传统优势。”温籍数学家群体的产生,在20世纪即引起中国新闻界和教育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不少媒体记者曾带着这一问题,先后访问了苏步青等温籍数学教授。温州大学胡毓达、洪振杰教授先后立项了两个研究课题,收录整理了大量史料,历时十年,写出《数学家之乡》一书。他们根据大量史实归纳分析,探究温籍数学家群体出现的原因。
自清末民初开始,温州地区普遍形成了重视学习数学的社会风尚和教育传统。早在1897年,温州人黄庆澄即在温州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数学期刊《算学报》;黄绍箕和孙诒让等在1896年创办了浙江省最早的数学专门学校:瑞安学计馆;1899年成立了瑞安天算学社,是近代中国具有学会性质的地区性数学社团。近代时期,温州人认识到“自强之原,莫先于兴学”,在温州地区兴办新式学堂,走在全省前列。近现代温州人在早期现代化的推进中,努力推动知识与制度的转型,积极从事科学理性启蒙、探索研究科学技术和传播普及科学知识。
温州地区拥有一批高水平和善于发现指导人才的优秀教师,是温籍数学家群体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较早兴办的“瑞安学计馆”,20世纪初培养了近200名毕业生,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成为温州本地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另外,温州是清末民初中国最早兴起出国留学热潮的地区之一。据记载,自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起的10年间,温州地区出洋留学者达148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共有397人。早期在主管孙诒让“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的思想支配下,大多数留学人员都选择数学为攻读专业。这批留学生学成回乡后,绝大部分人均献身于数学教育事业,成为温州地区数学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在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这两部分人组成了温州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基本队伍。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中小学校长,几乎都是由出洋回国的留学生担任。因此,温州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如创办于1902年的温州中学,重视数学学科建设,先后聘有洪彦远、杨霁朝、陈叔平、虞执中、虞明素、臧渭英、张楷、苏尔寿、姜渭民、陈修仁、陈仲武和杨悦礼等德学双馨的数学教师,在这些名师的精心培育下,苏步青、白正国、徐贤修、杨忠道、谷超豪、樊畿等一批人才在这里成长。
这批教师还善于发现学生的数学才能,培育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步入数学殿堂。如,苏步青读初二时就得到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数学老师杨朝霁的赏识和指点。他对少年的苏步青说:“你的历史和文学都学得挺好,但我发现你学数学更有发展前途,今后应多钻研数学”;兼任他平面几何课的洪彦远校长在调任教育部之时,特地对苏步青说,“我就要调离学校了,你毕业后可到日本留学,我一定帮助你。”后来,果然汇寄银元200大洋资助他赴日本留学。又如,方德植同时考取了南京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劳动大学和浙江大学4所学校,其中浙江大学的文理学院开办不到1年,条件还较差。但早年留学日本的数学老师指导他说:“你数学很突出,正好浙大今年聘到一位叫陈建功的数学教授……今年初他刚在日本拿到理学博士,在国际上也很有声望。你还是进浙大数学系最合适。”这样,方德植选择了浙大数学系。白正国中学数学成绩优秀,毕业时也是日本留学的数学老师指点他说:“你们平阳出了两位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和苏步青,你毕业后应去考浙江大学数学系。”杨忠道的数学老师陈仲武,毕业于中央大学。他发现杨忠道的数学才能后,在杨忠道高二时即将自己珍藏的原版《微积分》借他攻读。在他考大学询问老师是否该报考出路较好的工科时,陈老师坚定地回答他说:“你当然要去读数学。若连你也不去读还有什么人去读呢?”老师的指导,使一批有数学才智的温州学子走上了攀登数学之路。
当然,这与温州人刻苦实干的地域品性也关系很大。学习数学来不得半点虚浮、盲从和畏难,必须具备务实渐进、独立思索和不惧艰难的精神。永嘉学派“事功学说”长期以来培育形成了温州人普遍具有的讲务实、肯动脑和不怕苦的素养,为攻学数学提供了重要的素质基础。温州地区的广大青年继承了务实肯干的作风,把这种精神用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勤奋好学,在学习数学中取得很大成绩。例如,苏步青在温州中学读书时,学校离繁华的五马街仅数步之遥,但是在校读书的四年中,他专心学习,竟未去过这条温州名街。潘廷洸在读大学期间,寒暑假回家省亲,和家人会面后,每次都独自借住到乡间的道观中日夜苦读。谷超豪为了学习,一再推迟婚期,婚后也以最简单、最省时的方式处理生活琐事,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和研究。又如,陆善镇大学毕业后教学任务繁重,他就利用周日来学习和钻研问题,很多个周日,他专心思考常常直到天黑肚子饿了,才发现忘了吃午饭。对此,老一辈温籍数学家徐桂芳教授说:“温州人得山水之灵气,刻苦踏实和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具有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
温州地处信息开通的沿海环境。在整个19世纪,上海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尺。温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1876年开埠,1877年瓯海关设立。由于水路交通发达,温州港与沿海各地,特别是与上海、宁波和福州等地贸易往来频繁。清末民初,温州地区青年最先学读的数学书籍,只有本地算学家写的为数不多的几种“中国式”著述。随着温州与上海以及国外交通往来日益频繁,一旦日本和欧美的现代数学传入中国,便迅即转传到温州。当时,温州学校曾大量采用日本的教科书,后来欧美和本国的现代数学著作也较快传入温州。温州的府前街上还开设出多家新式书店,销售中外新书。其中既有由国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作,如何鲁的《代数学》、严济慈的《几何证题法》和段子燮的《解析几何》等,也有国外专著,如美国的《混合算学》(即几何、三角、代数合编本)、《范氏大代数》和《代微积拾级》等翻译本。现代数学书刊一经传入中国,很快便可在温州出现,加之温州当时工业落后,缺乏实验条件,因此肯动脑筋和不畏艰难的温州青年,自然会选择只需“一枝笔和一张纸”的数学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数学之花在温州生根发芽。

2
群英荟萃
温州数学家群英荟萃,人才辈出,这里仅介绍几位代表性人物。
姜立夫,苍南(时属平阳)人,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二位取得美国数学博士学位的人。他1920年回国创办了南开大学算学系,是中国现代数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领导了中国数学词汇的审定工作,抗战时期发起成立并领导了新中国数学会,1947年主持筹建中国第一个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陈省身、吴大任等中国首批著名的数学家。
苏步青,平阳人,1931年3月获得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学位,4月回国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兼系主任。他主要从事微分几何学和计算几何学的研究,早期主攻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其后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及计算几何学等方面进行研究。苏步青、白正国等在浙江大学形成了“中国微分几何学派”,与当时的以富比尼为首的意大利学派、嘉当继承达布而建立的法国学派三足鼎立,成为举世公认的几何学派。苏步青曾以《射影曲线概论》获得教育部第二届(1942年度)学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苏步青培养的著名数学家有张素诚、方德植、熊全治、白正国、杨忠道、张鸣镛、谷超豪和胡和生等。

来源: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辑:黄政仲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