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城市高质量发展 创新型城市、友好型社会、服务型政府该如何打造?
数字化改革大背景下,温州将怎样牢牢抓住共同富裕、数字化改革等大事要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日前,在“我为党代会献一计”大型全媒体活动中,全民参与献计热情继续高涨。
在陆续收集到的留言中,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专家学者和市民献计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家建言献策,力促温州立足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布局,找准城市定位,全力下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
创新“加速度”
成就城市发展新高度
温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先天具有创新创业基因。
今年1月7日,科技部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温州名列其中。这意味着温州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将被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为温州续写创新史、走好共富路注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温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温州该如何抓住契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等“六链”融合发展,打造一批“聚人才、强创新”硬核成果?在“我为党代会献一计”活动中,专家学者纷纷认为,温州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就要从谋划新产业、打造新平台、谋实改革新举措等入手。
具体来讲,谋划新产业就是要围绕打造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狠抓制造业立市强市兴市,重点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打造新平台则是要争取尽快设立温州湾新区,做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重点提升国家自创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瓯江实验室等“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谋划实施改革新举措包括温州深化数字化改革,持续抓好龙港设市、农村“三位一体”“两个健康”先行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批重点改革。
创新型城市,人才是关键。中津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认为,温州可以利用高校培育人才,创造更多的创业与就业载体,同时提供足够的配套设施,吸引创新型人才留温共建创新型城市
来自温州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谢健直言,建设创新型城市至关重要的是“人才战”。他建议温州通过“两个健康”带动创业创新,吸引广大青年来温发展。他说,青年人才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有青年的城市才有活力,有人才的城市才有希望。
温州可以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平台载体的引才聚才、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通过人才创业保险制度为创业失败者提供兜底保障,营造良好的青年人才创业环境,用创新“加速度”成就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以人为本
打造友好型社会
如果说创新型城市是温州的发展目标,那么打造“友好型社会”是温州许下的民生承诺:温州把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作为重中之重,围绕“人的一生、人的一天”,持续推进三年百大文化项目,打造友好型社会,分类实施特殊群体精准帮扶政策,用情做好“六个一批”民生工作……
打造友好型社会,温州从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起步。今年1月中旬,《温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邀请各界专家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主要内容和工作举措进行分析讨论,“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真心尊重儿童,以儿童的立场、儿童的需求为导向,完善儿童政策体系,体现城市的友好与善意。
而这仅仅是温州打造友好型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小燕看来,友好型社会可从纵横两个方面入手,纵向的“全龄友好”,横向的“全民友好”。
她将全龄友好初分三个目标: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年康养型城市。
张小燕说,全社会要以“爱”的名义友好儿童,以“孝”的名义友好老人,建立从“小”到“老”的全生命周期友好社会。因为“一老一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托起全龄友好哑铃两端,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善意和美好。全社会一定不能忽略承上启下的中青年发展,给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宽松和宽容,为他们缓解焦虑减轻压力,提升身心健康指数和身心舒适程度。
从“全龄友好”到“全民友好”,专家学者们认为契合城市的本质,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友好和谐,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和幸福感,成为温馨的友好共同体。
如全面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尤其注重对困境儿童的分类保障措施,在浙江共同富裕中做到“困境儿童一个都不能少”;建立“温青驿站”,为来温就业的青年提供一定时间免费服务,设立“新青年创业友好基金”,青科会期间落户“中国青年友好创新之城”,设计温州版“青年企业家创新等容错机制”;还有土客籍友好,温州是移民城市,外地、外籍朋友渴望被接纳和善待,在第二故乡立足立业,安家安心。
数字化改革
赋能服务型政府
温州加快推进政府转型的步伐从未停歇,从“行政审批”到“政务服务”,从“一扇门”到“一窗口”,从“线下实体”到“线上网络”,从“多次跑”到“一次跑”甚至“不用跑”……今年温州又第一时间出台“温30条”“开门红十条举措”,全面开展“企业服务季”等活动,实施减负强企行动,采取“政府清单+企业点单”模式、“第一时间+顶格优惠”措施,确保惠企政策直达快兑,帮助企业解决增资扩产、要素资源、用工保障等问题。
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温州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戚学祥博士认为,关键是理念、流程、制度的重塑。他说:“放置于数字化改革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出发点到落脚点都要以群众方不方便、满不满意为依归。”他希望政府能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推进流程再造和权责划分,以绩效管理为导向,推进改革精准落地;以制度重塑为保障,推进改革持久有序。
服务型政府要怎样抓准数字化赋能这个契机?温州理工学院副校长、温州市数字化改革中心执行主任吴向鹏说:“对温州而言,数字化改革赋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使命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认知,对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优化政府治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吴向鹏提出,数字化改革赋能服务型政府,既有服务和管理的电子化、在线化,建设内容更要强调事务服务和参与服务。在他看来,在政府引导下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和支持数字化改革创新应用,明确参与各方权、责、利,有效规避建设风险。
民生期待
书写城市
高质量发展答卷
展开温州的城市地图,交通路网纵横交织,城市环境干净整洁,产业地标拔节生长,口袋公园千姿百态……处处彰显着城市风光,处处洋溢着城市魅力。然而在温州百姓眼里,城市不仅是高品质生活的载体,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
在温州,高质量发展是市民的共同期盼。创新型城市该怎样打造,“我为党代会献一计”的留言板中,广大市民给出了各自的答案。市民赵小爽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康养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建议温州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传统产业,挖掘优势产业,打响康养特色品牌,尤其是要注重普惠型,让更多百姓可以实现老有所养。”
建设文化大礼堂让乡镇的孩子们都有阅读的兴趣;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在城市生活更暖心;为外来人员子弟建立人口流动档案,让他们在温州有“家”的归属感;弘扬社会正气,让温暖之州更加温暖有爱……老百姓的留言板上,大家对打造友好型社会充满期待,一条条建议,一份份期盼中是朴素而迫切的民生愿景。
作为一名来自街道基层的工作人员,市民监督团代表陈琼希望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读懂老百姓的心。她说,以往政府行政权力涉及领域较广,触及层面较深,对社会各个领域掌控程度较高,公民权利体现不明显。现在政府需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不仅仅是政府自己的事,还应该建立在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使政府向民本位回归。
来源:温州日报
编辑:徐怡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方赞
监制: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