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第一早” 丁岙杨梅开摘

2023-05-10 23:14:02


点击看视频
翁逻沿
,赞33新征程、新气象!我是市政协委员翁逻沿。2023年温州市两会将于明天正式拉开帷幕。今天,市政协委员们陆续向大会报到。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首次温州两会,本次两会意义非凡。那么今年政协委员们都关心哪些议题呢?

为加快推进我市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昨天(5月9日),山水瓯越,“梅”好生活,2023温州杨梅文化节暨大罗山丁岙杨梅开摘仪式在龙湾状元街道大岙溪村举行。在数字化大棚里,丁岙杨梅已经成熟可采摘,比露天丁岙杨梅提早30天上市,成为浙江“第一早”。



温州杨梅种植面积32.5万亩,产值12.7亿元,是我市第一大水果,其中丁岙杨梅为浙江省四大杨梅良种之一,丁岙杨梅原产地在瓯海茶山,温州人习惯称之“茶山梅”,现有面积5.06万亩,产值2.35亿元,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瓯越名果。活动现场举行了“浙江杨梅第一拍”,2斤丁岙梅以总价880元成交。同时发布了十大杨梅采摘游路线、二十大杨梅精品园名单等,并进行了科技成果转化签约、销售渠道对接签约等,进一步促进杨梅产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记者在温州生态结福果园农场看到,果农们在精心包装着杨梅,很快一箱箱鲜红的杨梅将发往各地。农播联盟的达人们也纷纷对丁岙杨梅进行展示、推广。



温州结福果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曙禄:阳光很充足,对杨梅成熟期比较好,像这几天的话,人比较很多,基本上每天都有人过来订,都要提前订。


自2021年环大罗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获准创建以来,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入实施“五优工程”,大力推进丁岙杨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优质新品种培育。两年来,重点打造杨梅精品园13个,建成杨梅设施大棚16个,开展轨道运输、智能精准补光等机械化、数字化试点8个。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郭秀珠:今年杨梅品质还不错,大棚杨梅比露天杨梅品质本身就好。根据标准检测了63项,农药全部是无残留,安全吃起来放心。大棚杨梅为什么会这么好?一个是因为在棚里面没有风吹雨打,相对来说损坏少,精细化管理,病虫害就少了,所以基本上不用药,实现生态种植,包括土壤改良,总体来说整个生态环境都很好,相对来说就更加安全、可靠了。


这些数字化杨梅大棚是由浙江省农科院与小柚智农共同研发,为温州首年度落地。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助理研究员 俞浙萍:农户以前他自己去浇水施肥,都要人力去操作,利用这个数字化平台,在手机上可以实现自动的浇水施肥,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另外,这个数字化项目包括监控,实时监测,如果是有病虫害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监测到,整个基地安装了很多的传感器软件,会监测杨梅对应的土壤的一些参数,如果土壤中的某一种养分缺失,可以通过这个传感器监测出来,指导农户针对性的去施肥。



据了解,接下来,我市将制定《温州市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温州果业高质量发展“5518”行动,高质量培育一批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瓯越名果、名品,高水平打造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特色水果优势区。




来源:温州经济报道

记者:姜蕾蕾 郑健 瓯海融媒体中心

责编:金谷 姚瑶

审核:刘艳丽 金谷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