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事功”的永嘉学派


温
文化地标
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助力文化温州建设,温州市政协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编撰出版了《温州文化印记》。
《温州文化印记》一书的出版,能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温州,了解悠久而灿烂的温州文化,凝聚更强的力量,谱写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温州文化新篇章!



主张“事功”的永嘉学派
洪振宁
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温州大学温州学研究所所长
永嘉学派是宋代在温州产生并影响全国的思想学派,又称经制之学或事功学 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他们都是温州人。温州原为永嘉 郡,后世就以地望称之为永嘉学派。


1
学术发端
北宋皇祐年间,王开祖、林石、丁昌期在温州讲学,被称为“皇祐三先生”。 他们开启了宋代温州学术,是永嘉之学的萌芽。此后三十多年,到了元丰年间, “永嘉九先生”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沈躬行、戴述、赵霄、张煇、 蒋元中又将洛学和关学引入浙东。其中,周行己是北宋时期货币思想的集大成者, 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他于1109年在温州城区创立浮沚书院, 教授弟子,关注民生问题,强调学以致用,开永嘉学派的先河,被视为浙学兴盛的 起点。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认为“浙学之盛,实始于此”。此后,郑伯熊承接 周行己,他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并在学术上推动永嘉之学从性理转向事功,也因此 被认为是永嘉学术之“宗”。

2
创立与发展
永嘉学派是宋代温州学术的主干,创立人是薛季宣(1134-1173)。他博览群 书,探究各项制度渊源,施之实用,“以通世变”,“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他精研易学,并将政治上的改革观体现为 易学上的变通说。薛季宣改变了洛学在温州的传 统,正是这一学风的改变,焕发出了永嘉学术潜存 的经世致用、开物成务的精神,创立了永嘉学派。
陈傅良(1138-1203)则是中继者。他在温州 城南讲学授徒,当时跟随他学习的有数百人。他 创立“永嘉文体”,讲学和文章影响了一代人, 被誉为“止斋之论,论之祖也”。他一生强学笃 志,主张“变通当世之治”,强调立论要“与时 务合,不为空言”。陈傅良的思想,影响了他的 学生和友人。如学生蔡幼学,做官时注重改善民 生,是位富有才华的实干家与史学家。师友楼 钥,曾在温州多年,先是任教,后任郡守,被认 为是永嘉学派在四明(即后来的宁波)的一位代 表。
叶适(1150-1223)是集大成者。叶适将事功 与义理结合起来,强调“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 虚”,主张农工商并用,要求政府扶持商贾,发展 商业。叶适晚年在温州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人称 “水心先生”。他在同朱子学、吕学、永康之学的 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中,综合各派思想,总结和发 展了永嘉学派,并将其推向鼎盛阶段,使得永嘉学 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叶适之后,继承叶适“文字之学者”众多, 永嘉学派渐渐转变为永嘉文派,文胜于学。叶适弟 子中,周南、戴栩、丁希亮、王象祖等人,均有文 名,而直接继承文统的是陈耆卿,之后又有吴子良 等人。文派坚持散文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全面发展,成就突出,雄踞宋末元初东南文坛。
明代学人往往称宋代儒学为理学,明《两浙名贤录》(徐象梅撰)卷三共收 入浙江籍理学学者小传79人。其中温州籍学者就有31人,占39%,可见当时温州学 术的兴盛。清《宋元学案》单独为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立学案,为周行己、许景 衡、郑伯熊等学人合起来立学案。

3
学派特点
《宋元学案》概括永嘉学派的特点是“以经制言事功”。具体说,一是学人们 注重探索民生如何改善,强调“息兵养民为先务”,主张宽民政策,“宽民力”, “救民力”,“以利与人”;主张理财只为富国,不可“求民太甚”,在富民的基 础上富国;强调集聚人才,重用贤能;反对空言义理,提倡实事实功。二是温州学 者注重探究典章制度,大多从《周礼》等制度性资源中抉发“治”的精髓,为当下 政治提供借鉴。三是学派有重史、重文的传统,治学以史学为根底,对文法也有较 多的研究。现当代学人对此也有比较与论述,如韦政通认为:叶适在事功方面的思 考,比陈亮为精密而有深度。杨儒宾认为,叶适与五百年后的日本思想家荻生徂 徕,在思想上实多相通,他们都是极少数从制度面着眼,凸显道德与政治的本质联 系的儒者。
永嘉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学者的“连袂成帷”,合群图强。《宋元学案》卷 三二说“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以“连袂成帷”这个词来形容,是恰 当的。当时温州学者不仅人数多,且能抱团合群,求得在学术争鸣中以协作而图 强。该特点,当是受到了南戏这一先行在温州产生“群”的民间艺术影响。

4
主要传世著作
王开祖的讲学语录,汇辑为《儒志编》一卷;周行己《浮沚集》九卷,有武 英殿聚珍版刊印本;许景衡《横塘集》二十卷;郑伯熊《郑氏敷文书说》一卷;张 淳《仪礼识误》三卷;薛季宣《浪语集》三十五卷、《书古文训》十六卷;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止斋 论祖》五卷、《春秋后传》十二卷、 《历代兵制》八卷,是中国第一部系 统研究军事制度的专著,另有《永嘉 先生八面锋》(题为陈傅良所撰); 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是 汉唐以来私人刊行专事研究财政经济 问题的少有著作;徐自明《宋宰辅编 年录》二十卷;朱黼《永嘉朱先生三 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二十八卷;蔡 幼学《育德堂奏议》六卷、《育德堂 外制》五卷,前者有宋刻本,列入第 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中华再造 善本;叶适《水心先生文集》二十九 卷、《水心先生别集》十六卷、《贤 良进卷》八卷;《习学记言序目》 五十卷,是叶适评论经史子书和记述 研究心得的著作,有明抄本,列入国 家珍贵古籍名录,有中华再造善本, 又有清光绪十年瑞安黄体芳校江阴南 菁书院刻本,列为善本;王与之《东 岩周礼订义》八十卷,有宋刻本;戴 栩撰《浣川集》十卷;刘黻撰《蒙川 遗稿》四卷;叶适学生周南撰《山房 集》八卷、《后稿》一卷;陈耆卿撰 《筼窗集》十卷。
清瑞安孙衣言刊刻《永嘉丛书》,收入宋人著作十种,孙氏批校本大多藏浙江大学图书馆。《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收入宋代温州学人著作多部。北 京大学编辑整理本《儒藏·精华编》,收入周行己、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的主要 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整 理本《叶适集》《习学记言序 目》是通行本。

5
影响
永嘉学派是一种“开新” 的儒学。永嘉学派诸位学人具 有的民生理念与经世情怀,丰 富了浙江人文精神的内涵。晚 清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孙衣 言(1815-1894)将学术视为乡邦大事,鉴于永嘉学派已有600多年无赓续,即以 重振永嘉学派为己任,为变法图强寻找思想资源,他编纂《永嘉学案》,后改书 名《瓯海轶闻》,其甲集《永嘉学术》,梳理永嘉学术从萌芽到兴盛的脉络,罗 列永嘉学派学者及其门人100多位。陈虬、宋恕、陈黻宸、金鸣昌等人,以永嘉学 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自命,“立志使永嘉学派复活”,他们注重从经世之学中发扬 传统,积极参与变法维新,提出富民强国之策。经世思想,使得晚清温州知识人判 断一种外部事物时,更倾向于对其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发生兴趣,而不是对其“义 理”上的正邪感兴趣。事功主义的态度,使得温州人更容易克服意识形态的“泛道 德主义”的思想障碍,这种文化倾向更容易转变为现代化所需要的“世俗理性”, 引起人们在自觉层面上的变革要求。
2000年以来,温州曾相继多次举办纪念叶适、陈傅良诞辰暨永嘉学派大型学术 研讨会。海内外专家学者集聚温州,评述永嘉学派拓展浙学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讨 论永嘉学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探究永嘉学派的学术宗旨与现代价 值,对永嘉学派与当代温州发展实践的关系,学者的意见各不相同。

来源: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辑:黄政仲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