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慕课】高秀川:温州鼓词《伍子胥过昭关》

2022-01-29 17:12:55

 


(点击观看课程内容)




授课老师介绍





高秀川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温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讲师故事


高秀川初中毕业就开始学温州鼓词,可谓是“少年功”,几十年的学习、钻研、实践形成了相对专业的、规范的温州鼓词演唱技法。现如今,在温州学习鼓词的青少年越来越少。主要的是这些孩子的温州方言相对薄弱,这对温州鼓词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些阻力。温州鼓词很讲究方言的发音标准与清晰度,只有方言表达清楚了,才有资格去演唱温州鼓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一项具有温州特色的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温州鼓词简介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课程大纲





1、讲师鼓词精彩展示
2、温州鼓词特色介绍
3、温州鼓词传承现状




课程知识点




01 温州鼓词的起源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另一说认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02  温州鼓词演唱方式

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艺术特色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03  温州鼓词演奏乐器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


 

文艺志愿服务线上精品慕课开讲啦~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素养,温州市文联推出文艺志愿服务线上精品慕课,以简单易学的授课内容,线上推广涵盖舞蹈、音乐、摄影、曲艺、杂技魔术、朗诵、国标舞等课程,让文艺爱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过年期间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赏析文化艺术知识。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文艺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聚焦一个共同富裕的浙江,通过慕课工程,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艺志愿服务线上慕课全集,由温州人APP、温州文联公众号联合首发。




来源:温州人客户端

编辑:林冬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