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何止于山

“雁荡,自古图牒未尝言。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驿。”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在《与律公书》中是这样描述雁荡的。 相传因山顶有湖,芦苇丛生,引得南归秋雁宿于其中,所以山以鸟名,是为雁荡山。 走遍天下、写下《梦溪笔谈》的技术大佬——沈括给雁荡山的评价是:天下奇秀,不类他山。 雁荡山何以艳冠群芳?这次,我们换个新的视角来切入——岩性之美。 中国名山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美,譬如张家界是典型的沉积岩地貌、黄山是火成岩地貌,而雁荡山的岩性美,则源于1亿年前白垩纪的火山运动: 四期火山喷发和一期岩浆侵入,形成了两种特殊的岩石,流纹岩和凝灰岩,在流水侵蚀、差异风化下,塑造成众多形状各异的峰、洞、瀑、嶂。 因而,雁荡山还是首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被誉为“造型地貌博物馆”。 这一点,在明代文人王思任的长文《雁荡记》中就可以窥见: “雁荡山是造化小儿时所作者,事事俱糖担中物……有紧无要,有文无理,有骨无肉,有筋无脉,有体无衣,俱出堆累雕錾之手。”将雁荡山岩体的质感形容到了极致。 正是这独特的岩石性质,造就了雁荡山的奇秀绝幽,也孕育了灵峰、灵岩、大龙湫“雁荡三绝”。 夫妻峰、犀牛望月、双乳峰、雄鹰敛翅、情侣峰、婆婆峰……无一不是天下奇观,寰中绝胜。远观奇峰连嶂、近玩曲折幽邃,夜幕降临时更是如入仙境一般,自带傲骨侠气的滤镜,也让雁荡山成为了《神雕侠侣》等仙侠剧的热门取景地。 “中国第一旅游博主”徐霞客也叹:“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 从沈括的记载来看,风景秀丽的雁荡山广为人知,始于宋真宗时期。因宫廷大兴土木,到此伐木取材,进入世人视线。此后,山中庙宇林立,鼎盛一时。相继建成十八寺、十院、十六亭,雁荡山影响日隆。 “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 这几乎是雁荡山影响最久远的一句诗,“经行”“宴坐”,都是佛教修心养性的方法。 这个时候,到雁荡游山涉水就变成了另一种“朝拜”。北宋名相吕夷简曾为雁荡山净名寺撰写楹联:“名山超五岳以外,净土在二灵之间”。雁荡的禅隐魅力可见一斑。 雁荡山,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偏爱的打卡地。据不完全统计,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所做诗词7000多首、游记散文3000多篇、摩崖碑刻400多处。 南宋状元王十朋多次到雁荡,留下众多诗文:“雁山新入春游眼,却笑平生未见山”“愿借灵湫水,一洗了堂碑”…… 除了让王十朋、叶适、赵师秀、翁卷、徐玑、林景熙等温州本土诗人赞不绝口,还有苏轼、陆游、范成大、梅尧臣、戴复古等开宗立派的大家提笔挥毫。 陆游的《雁宕九节菖蒲》,赞的是雁荡山的菖蒲; 范成大的《送琴客许扬归永嘉》,讲的是雁荡山的山水风光; 就连没有亲临雁荡山的苏东坡,仅凭在乐清担任县令的好友周邠寄来的一张《雁山图》,就迷恋上雁荡山,赋诗传情: “指点先凭采药翁,丹青化出大槐宫。眼明小阁浮烟翠,齿冷新诗嚼雪风。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此生的有寻山分,已觉温台落手中。” …… 有人说,贩夫走卒也好,达官显贵也罢,留在千年古道上的不过是汗水和足迹,文人墨客,却能留名千古。 我们发现,雁荡山,早已不只是山。而人们神往的也不仅仅是雁山的壮美。 古为今用,让“寰中绝胜”与“山水诗路”交相辉映。
来源:温州宣传
编辑:黄政仲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