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灵岩飞渡:传承百余年,连莫言都忍不住赞美它

2023-08-25 11:23:52

人说“雁荡有三绝”,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大龙湫。其中,飞渡是雁荡山风景区每天都会上演的一项传统杂技表演,它起源于当地山民攀崖采摘石斛的行为,距今有130多年,并于2016年12月列入第五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个项目的前世今生,相信你们一定对它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图片

李崇相摄

图片

雁荡山飞渡背后故事

图片


雁荡山飞渡历史久远,跟当地的一种仙草有关——铁皮石斛。


雁荡山盛产铁皮石斛,这种“仙草”多生长在阴湿的悬崖绝壁的石罅里,而且品质比别处的优良,采摘历史至少有450多年。当地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攀岩采药的方法,即用稻草绞成较粗的绳索,钩桩崖壁高处下垂吊挂,采岩珠,拔石斛,这是雁荡山飞渡的起源。


雁荡山飞渡表演的雏形跟雁荡镇下灵岩村一个名叫仇昌早的农民有关。1883年,即德崇光绪九年,仇昌早在周家水井头一棵大桂树与过溪的一棵大樟树之间,用多条稻草绳拉起来,学猴子攀援爬绳攀行,想练就臂力,好在采药攀崖时派上用场。这个稻草绳索高度不到10米,长度仅90米左右。可是在他第一次抓绳爬行不到10米时,稻草绳就折断了。虽然首次训练以失败告终,但随着不断摸索,技术慢慢成熟,以及装备的改良,飞渡技艺就在他们家传了下来。


1916年,乐清当地名绅蒋叔南带领上海文化界名人陶昌海、王文魁、张菊生来雁荡山旅游。蒋叔南特意请仇昌早的孙辈仇家都在天柱峰进行直渡表演。还让他在距地100米高处,写了“天柱”两个大字。此事被蒋叔南记入《雁荡山一览》。此后,飞渡就开始成为雁荡山一大特色旅游项目,仇家都是飞渡表演第一人。


图片

△蒋叔南《雁荡山一览》中记载了仇家都表演飞渡


1929年,随着雁荡山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由当地农民侯兴勉为首,将侯山林、施好义、周方茂、谢松等4人组织起来,研究出一套用络麻绳索在灵岩寺天柱峰与展旗峰之间横渡滑行的空中表演动作,即横渡表演。1958年,飞渡表演一度中断。


图片

△雁荡山飞渡老照片


1978年8月,下灵岩村和响岭头村村民认为飞渡可以东山再起。以万成根为领队,他们吸取了前辈出事的教训,对飞渡的绳索做了科学论证,决定改用苎麻纺织绳索,因为苎麻品质比络麻牢固耐用。下灵岩村飞渡队在灵岩景区表演飞渡,响岭头村飞渡队在灵峰景区双笋峰和朝阳峰两峰之间表演飞渡。


1980年10月灵峰景区飞渡表演停业,人员并入灵岩景区的飞渡队。合并后保留的灵岩景区飞渡队2001年5月1日纳入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现如今,在灵岩景区的天柱峰每天都会有人上演飞渡高空表演,横渡改用钢丝索了,直渡用的是比苎麻索更牢固的尼龙纹胶的绳索,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浏览图片

图片

雁荡山飞渡内容包括直渡和横渡,直渡是模仿古代的药农采摘石斛行为,从天柱峰顶自上往下爬行;横渡则是在天柱峰和展旗峰之间进行的观赏性杂技表演。天柱峰高约270米,展旗峰260米,它们之间距离250米,垂直落差10米。在两峰之间架设270米的横索,雁荡山飞渡队队员就在此横索上滑行,并表演各种惊险的动作,他们没有保险带的支持,只有腰间一套简陋的护具,仅凭着一条细细的绳索在悬崖峭壁间飞檐走壁,潇洒自如。凡观看人,无不震撼,惊叹不已。


图片

△简陋的护具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来预验收检查“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时说:“雁荡山是一部由岩石、流水、生命组成的交响曲,世界的一大景观。”飞渡正是这部交响曲中最华彩的乐章之一,雁荡山飞渡已成为雁荡山风景旅游文化资源的核心。


莫言观看飞渡表演后赞美道:“雁荡药工巧如神,飞崖走壁踏青云。採得长生不老药,献给天下多情人。”




图片

崔丽君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灵岩飞渡是古代雁荡山人同自然斗争的产物
体现了当地百姓勇于冒险的精神和敢于制胜的斗志
雁荡山飞渡的历史
与雁荡山摩崖石刻及诗词
共同构成了雁荡山一大特色的风景文化



来源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黄政仲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翁逻沿 李冶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