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品画之“真” 《放怀心象:陈天龙与中国油画》学术研讨会
2020-12-22 20:31:46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求艺术、追求学术,也追求人生。”著名油画家陈天龙动情地说。12月12日,《放怀心象:陈天龙与中国油画》学术研讨会在温州肯恩大学森马厅举行,十多位艺术界嘉宾们共聚一堂,探讨陈天龙的油画创作与探索,畅谈中国现代油画之路,解析当代架上绘画的历史境遇与挑战。
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杨振宇主持。现场满溢的艺术氛围,为在场听众和温肯学子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艺术熏陶,这也是温肯陈天龙美术馆开馆后的第一个学术研讨会。
陈天龙美术馆是温州首个以个人艺术家命名的高校美术馆。“温肯建立陈天龙美术馆,其意义不言而喻”,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在研讨会上率先发言,他直言一个大学的美术馆是一种气质,学校有了美术馆像是有了游动的灵魂,可以“透气”,这种透气对于学生心灵的滋润难以量化。
其实在国外,享誉世界的牛津大学博物馆、美国斯坦福大学博物馆、美国宾州大学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闪米特人博物馆等都建在大学里面,但在国内,在大学里建美术馆实属“稀有”。陈天龙老师的“关门弟子”,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陆琦直言自己专程赶来,就是为见证这个历史时刻。
“我为温州肯恩大学的眼光感到钦佩和感动,学校领导至始至终参加全程,这充分体现对陈天龙先生艺术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说。
那特艺术学院院长吕澎则对陈天龙美术馆后续的提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美术馆要有艺术家的档案、图片、手稿,因为这才能够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心路历程,也只有这样美术馆才能更好地将画家的精神传递给参观者,才能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陈天龙60载的创作生涯,他的绘画从写真、写实一路演变,到半抽象、半具象,一直到现在的不拘常理、不守常法,乃至悖于规律。但永远不变的是他对待艺术的纯洁之爱,这份纯洁之爱也一直鼓励与感染每一个欣赏陈天龙作品的人。
观画,亦观人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在参观完美术馆后,就在研讨会上指出,陈天龙是真正的求真的艺术家,这里的求真不仅是生活上的真,更是艺术上的真。孔令伟称“这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的不断拆解,对自己内心世界、对自己的画、对自己的技法也在不断反思和拆解,没有标准答案,但就在他不断追求、探索和反思中不断靠近。”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成毕将陈天龙画中的“真”解读为对艺术的虔诚与热爱。“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练就豁达的人生态度”则是天津美术学院孙建平教授对陈天龙作品的注释。
“我所认识的陈天龙先生是激情洋溢,滔滔不绝,充满对艺术无倦无悔。贴近心象,画艺也越发精纯。抵达本真,超艺思辨,他恪守的艺术格调。阅读他的艺术修为,反复博弈,经久塑造,成熟又纯粹,既随性又坚韧。像一块坚硬的磐石在当代绘画领域醒目站立。” 宁波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陈琦教授如是说。
此次陈天龙美术馆首展“良择”,共展出50幅陈天龙的画作,这里既有上世纪50年代的写实画风,也有他今年的多幅新作,每一笔油彩展现的,既是他艺术创作的轨迹,更是他走过的每一步人生足迹。
其中家乡是陈天龙作品里绕不开的话题。著名艺术评论家龚云表则将陈天龙定义为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并表示其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作品中对家乡的表现尤为生动。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也将陈天龙的艺术成就归结为国际视野与乡土情怀,表示回到温州脚踩家乡的创作,让陈天龙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扬,并在油画艺术的不断开拓创新,使他在特定的历史和时代的语境下,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意义。
艺术需要激情,也需要思考。著名油画家金一德和美术评论家范达明在研讨会上提出正是艺术上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这“两大法宝”让陈天龙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直到现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这样点评道:“美术馆虽小但其中蕴含的广阔引人思考,陈天龙的作品里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国,更是世界性的现代艺术发展的大背景。”
一个下午的时间,离开了手机、忘却了纷扰的琐事,大家都静下了浮躁的心,围绕美术馆,围绕陈天龙,在一片艺术的天地里思绪驰骋,精神遨游。
浙江美术馆副馆长钱骋现场更向陈天龙发出到浙江美术馆办展的邀请。
陈天龙老师在研讨会最后发言,他敞开心扉,直述内心的激动,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求艺术,追求学问,追求宝贵的人生。” 研讨会上,相识的人数次提及陈天龙为了坚持艺术创作常年洗冷水澡的故事,陈天龙笑称:“今天大家给我洗了一回温水澡,让我很温暖。”他用清代郑燮的一首咏物诗《竹石》来概括自己的人生并感谢艺术,这首诗这样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来源:温州肯恩大学
编辑:Don
责编:何继岗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