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两岸更易造高楼?专家释疑温州“江景房”基础造价成本
瓯江两岸更易造高楼
“温州是典型的滨海软土区,地表以下分布着巨厚的淤泥层。”他介绍,距今1万多年前,温州城区还是一片海洋,因为地壳运动,经过多次海进海退,经过漫长的淤积,温州地表以下形成了厚层淤泥层,广泛分布,厚度20~40m之间,局部更厚。
经过勘测,温州大多区域的持力层一般在地表以下数十米乃至百米深处。“持力层分布比较稳定的位置就是瓯江两岸,温州最早的高楼也是在江两岸最新出现。”潘诚说。
1985年,潘诚乘坐轮渡来到温州工作,在他的记忆中,当时的温州很少有超过5层以上的房子,最高楼就是望江路上的东瓯大厦(如今的海悦名邸酒店),层数13层,总高53.1米,也就是温州人说的“十三层”。
“当时对软土处理的技术相当有限,13层的东瓯大厦之选择这个位置,从岩土工程的角度分析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建在瓯江边上海坛山山脚,基础支撑于埋深很浅的岩石上,地基处理难度和成本相对低一点。”潘诚解释。
不仅如此,瓯江两岸还分布有古河道的砂卵石,它埋藏相对其他区域较浅,厚度很大且力学性质较好,是工程性质良好的持力层。
不仅是瓯江,飞云江、鳌江也不例外。因为有这层砾卵石良好持力层分布,桩基施工就容易很多,桩长较短且承载力很好,相对的,房子的基础造价成本也低一点。因此,温州高楼最先都是在江的两岸开始建造。
完成8000多个设计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中最早开展的一环。他们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岩土工程条件,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三十年来,潘诚所在的温州工程勘察院共完成大小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项目8000多项、基桩检测几十万根,摸清了温州的持力层“脉络”。
潘诚说,他们先后承担了温州第一条高速公路—甬宁台温高速公路,温州第一个万吨级温州大码头—洞头状元港区以及温州大桥、七都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并参与了人民路改建工程、温州市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万达广场等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检测和监测。
来源:温州晚报
编辑:AZ
责编:何继岗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