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四灵崛起诗坛

2021-11-15 09:28:17






文化地标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助力文化温州建设,温州市政协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编撰出版了《温州文化印记》。

《温州文化印记》一书的出版,能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温州,了解悠久而灿烂的温州文化,凝聚更强的力量,谱写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温州文化新篇章



永嘉四灵崛起诗坛


陈增杰

温州市文史研究馆荣誉馆员

《汉语大词典》 (二版)编委、分册主编



永嘉四灵诗派,是继江西诗派之后,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名手众多,阵营强大,影响广远。四灵倡率的晚唐体,在诗界得到广泛呼应,流行全国。 “永嘉四灵”则是诗派的灵魂人物。他们是指活跃在南宋诗坛的四位温籍诗 人:徐照(约1160-1211,字灵晖)、徐玑 (1162-1214,字灵渊)、翁卷(约1164- 1225,字灵舒)、赵师秀(1170-1220, 字灵秀,也称灵芝)。徐照、徐玑、赵师秀均为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 翁卷为温州属县乐清人。由于他们都是温州人(古称永嘉郡),字号中皆带“灵”字,彼此又旨趣相投,创作主张一致, 诗风同体,频相唱酬,故世称“永嘉四灵”。他们都出于南宋温州大儒、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叶适门下。

永嘉四灵画像(戴宏海作)




1

诗派兴起


四灵诗派的兴起,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宋室南渡后建都临安,地处东南海隅的温州得到极大发展,在经济和学术文化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堪称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在四灵之前,已有许景衡、王十朋、薛季宣、陈傅良等政治文化名人。与四灵同时,则有潘柽、卢祖皋、薛师石等诗家,更有叶适等一批著名事功学者活跃在朝野。


就文学方面来讲,四灵诗派的出现有两个直接成因:一是不满于理学家的诗论,二是“以矫江西之失”。第二个成因常见诸文字,第一个成因则不为评论家所注意。 


四灵及其先声潘柽,力主恢复晚唐诗风。叶适也是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在《徐道晖墓志铭》中说:唐代近体诗源于南朝齐梁永明体,讲求声律辞采。这种“五色彰施,律昌相应”的唐体,在当时受到一些人的反对摒弃,认为其“纤碎而害道,淫肆而乱雅”。 


叶适所谓的厌弃晚唐体诗风的人,言下之意指的是当时的理学家。理学家重道轻文,认为只要理义好便是好诗,轻视文辞的修饰作用,贬之为“末技”。当时正值理学盛行,导致“为文作诗要专意于道”的理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甚至将“文以载道”极端化,若反之则为“玩物丧志”。因而文学作品如诗歌的内容、题材单一,其中蕴含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等功能渐渐散失。 


而四灵作诗则恰恰相反,他们自吐性情、直抒胸臆,或田园山水、或生活琐事,甚至闲情别绪。这类题材恰为当时的理学家所嫌弃。 


理学家不赞成诗歌创作的艰辛过程,认为“诗固不学而能之”,他们也鄙视晚唐体字斟句酌的苦吟作风,“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这与四灵倡导的“刻意求工”的以晚唐贾岛等为代表的诗歌理想截然不同。 


四灵努力扭转这种“贵理学贱诗”的社会风气。叶适赞“四灵”让唐诗复兴, 他和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在学术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对四灵诗风起到从理论上提升和倡扬推动的作用。


 当时的南宋诗坛,另一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过于注重典故、掉书袋的诗风, 为世人诟病已久,渐趋末流。因此,四灵诗派应运而生,以清淡简易的白描式诗风走上诗坛。 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四灵诗派的崛起,有过评价。他以杜甫的诗句“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来形容四灵,意为四灵每人都只是一个“才 力有限而又欲有所建树”的中小诗家,因为抱团才使得共同诗风风行一时,并大大削弱了江西诗派及其他派家的势力,几乎夺取他们的地位。所谓“白小”,就是温州人熟悉的一种小鱼,行动迅捷灵敏,俗称“白魈鬼”,常成群浮出水面。

永嘉四灵诗书影



2

与江西诗派异同



江西诗派是宋代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著名诗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以杜甫为“祖师爷”,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誉为该派“三宗”。江西诗派诗风艰涩、用典繁复难懂。


四灵诗派与江西诗派风格不同,主要表现在很少使事用典,多采取白描手法,诗风平易秀润,简淡清逸。“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是他们创作准则和目标。如徐玑《凭高》:“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楚野无林木,湘山似水波。客怀随地改,诗思出门多。尚有溪西寺,斜阳未得过。”徐照《舟上》:“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些诗歌无一不平淡简逸,是田园、山水诗的佳作。 


徐玑有言“诗句多于马上成”,四灵要的就是这种以诗歌抒发性情的创作方式。这也说明四灵的视野比那些一味模仿、从书卷讨生活的诗家要来得开阔。不过,四灵的创造力毕竟有限。究其实,他们同江西诗派只是宗奉不同,风格情趣不同,作诗方法倒并无多大差异。江西诗派视作金科玉律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四灵也用得很熟。 


赵师秀《寄赵昌父》:“逃名逃未得,几载住章泉。便使重承诏,多应不议边。高风时所击,新集世方传。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圆。”其中“忆就江楼别, 雪晴江月圆”等比较有名的句子,就是从唐人成句中点化出来的。不过这是宋人传承的作诗风气,也可以说是宋诗特征,四灵自莫能例外。



3

 诗人辈出



四灵诗派倡率的晚唐体在诗界得到广泛呼应,出现了一大批相倡和和追随者,泽被广远。依据现存文献资料,从有关记载论述和师承关系、交酬情况及诗见、诗尚、诗风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筛选、界定四灵诗派的成员,既有同郡诗人,也有非永嘉籍诗家,共有四十六家。 


其中本土诗人34家,包括作为四灵派的倡导者叶适、首倡晚唐体潘柽和四灵。 据郡人王绰《薛瓜庐墓志铭》记述,四灵之外有刘咏道、戴文子、张直翁、潘幼明、赵几道、刘成道、卢次夔、赵叔鲁、赵端行、陈叔方、薛景石、徐太古、陈居端、胡象德、高竹友15家;王文未见叙列的尚有翁诚之、翁常之、陈西老、蒋 肖韩、曹东畎、薛仁静、薛子舒、贾仲颖、刘明远9家;此其后又有薛云泉、宋饮 冰、潘渔庄、薛独庵4家,传承不衰,称之为后四灵派诗人。


除影响本籍诗人,四灵诗风远播各地,外籍诗人可考者也有十二家。依次为: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葛天民、潼川(今四川三台)释居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苏泂、建安(今福建建瓯)葛绍体、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汤千、袁州(今江西宜春)赵汝鐩、寓居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赵庚夫、祖籍河阳(今河南孟县)张弋、旴江(今江西南城)杜耒、台州(今属浙江)薛泳、方岳,里贯事迹未详的是潜仲刚。



4

地位与影响




四灵诗派在南宋风行一时, 诗家翕然相效,取得了与江西派相 抗衡并取而代之的地位。四灵派评论家赵汝回说:“水心(叶适)先生既啧啧叹赏之,于是四灵之名天下莫不闻。”四灵之冠的赵师秀有“五字专城”之誉;翁卷亦负盛名,“世以晚唐诗名者……遥拜之为宗师”。元张之翰《跋王吉甫直溪诗稿》云:“近时东南诗学,问其所宗,不曰晚唐,必曰四灵。” 可见在宋季元初被推崇的盛况。 


受四灵熏陶,“永嘉多诗人”,当时的温州被称为“风雅之国”。一时诗风蔚然大振,而且流传广远,下开江湖一派。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中写道:“江湖诗人多效其体。”可见四灵诗派对江湖诗派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清人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中论析宋诗源流演变时说,在萧(德藻)杨(万里)陆(游)范 (成大)“四壁并开”之后,“永嘉徐赵诸公以清虚便利之调行之”,为“宋诗又一变”,对永嘉四灵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恰当的评价。


永嘉四灵书影






来源: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辑:黄政仲

责编:何继岗 钱若谷 李温情

审核:金安静

监制:王振辉 翁逻沿 温作杰

总监制:邓雄杰



相关推荐

    打开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